说起《浮生六记》这本书,还有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传奇故事:
光绪三年,即1877年,市面上出现了一本名为《都武祖钞》的书。收藏了几本珍贵的笔记,其中一本是沈的《浮生六记》。这本书的名字不熟悉,作者也不为人知。不长,只有六卷,也不全,最后两卷不见了。
浮生六记抄本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出版后变得非常受欢迎和受欢迎。从那以后,它就以单曲的形式不断被印刷,人们竞相讲述。现在它已经成为著名的经典文学。
第一个出版《浮生六记》的人是杨银川,他也是《浮生六记》的发现者。杨银川,原名许岩,江苏吴县人,本名邢静、苏布、化松外市、老浦。主要活动在道光至光绪年间,著有《都武庙集》一书。
杨银川偶然成为《浮生六记》的一员。他在家乡苏州的一个冷摊上买了这本书。据他说,他得到的是“作者的手稿”。此后,他又“遍访全城”,寻找有关作者沈的资料,但一无所获。
杨银川《都武安杂记》
尽管如此,他还是分发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受欢迎证明了他的好品味。今天能读到和欣赏这本书,真的应该感谢杨银川。没有他,《浮生六记》早就失传了,没人知道天地间还有这么好的书。
虽然这本书印得很好,很受欢迎,但喜欢《浮生六记》的读者并不满意,因为它缺少最后两卷。
1935年,一个戏剧性的场景重现:今年8月,上海世界图书公司出版了《美化文学名著丛书》,其中包括《浮生六记》和后两卷,即所谓的长篇《浮生六记》。
“美化文学名篇系列”“浮生六记”
“足迹”是一个叫王文昭的人提供的,据说他和杨银川一样是在苏州的一个冷摊上买的。
王文昭,原名承志,又名峻青,绰号闲人、天郎王朗、武门老君、新旧废物等。浙江南浔。曾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等多家出版机构工作。著有《国朝文学交流》、《古文观续》、《明清八大钞》、《说Ku》等。
早在1915年,王文昭在温明出版社出版的《说Ku》中就收录了《浮生六记》。这是一本四卷本的书。
王
“全文”一出来,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争议也随之产生。后两卷的出现不仅没能让读者满意,反而引发了真实性的问题。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个公案。围绕着一本不完整的小书,有那么多戏剧性的故事和谜团。如果沈父有天道精神,我不知道他看到这个现象会有什么感受。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信息,围绕《浮生六记》的一些谜团也逐渐被解开:
首先是作者。虽然如今人们对沈复的了解并不多,但比起杨银川刚拿到《浮生六记》和“访城无知者”的时候,已经好多了。
历代绘画史传
根据现有资料,彭云灿的《历代绘画史汇传》一书是对沈复事迹的最早记载。该书刻于道光年间,卷五十中记载:“神符,字三白。袁与人。工人和鲜花。”
后来冯桂芬写的《同治苏州府志》第136卷也有记载:“沈浮生六记”。三白失去了他的名字。据无锡古汉的《白石山房集》记载,有《守武门神三白诗》。"
这些记载模糊不清,加上其他零星的资料,沈父的形象依然模糊不清。因此,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最详细、最可靠的资料是《浮生六记》,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
沈父书对联
虽然他的描写大部分是关于别人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主要经历和气质:虽然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并没有成名,靠常年逛窗帘、卖画、做一些小生意为生。我喜欢盆景、花园和徒步旅行,并走遍了全国。我多才多艺,自由大方,不拘小节。
除了《浮生六记》之外,还有沈复的其他名作,如近年新发现的戏曲作品《万角园十块记》,其部分书画作品也得以保存。
其次是“充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经过仔细对比,研究人员找到了《足迹》最后两卷的出处。即第五卷《中山历》,是根据李定远的《造琉球记》修改拼凑而成。
使琉纪
清五年李定远出使琉球,《造琉球记》记载了他去琉球的所见所闻。
养生有两个来源:张颖的《从训斋玉》,曾国藩的日记《秋雀斋日记注》。
据一先生统计,《中山》全文94%来自偷袭,《声小》抄袭《丛训斋语》11篇,《秋缺斋日记笔记》8篇。
丛迅翟雨
证据是确凿的,在空中没有含糊之处。那么,这本所谓的“足书”是如何产生的呢?显然,问题出在供应商王文昭身上。
不幸的是,王文昭在“完整版”出版之前就去世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圈内人的出现,事情的真相才逐渐被揭开。
1980年,郑发表了《浮生六记的足迹问题》一文,说让他写“两个仿制品,约两万字”,但他不同意。后来,著名的美化文学系列《世界图书公司》出版,六本长篇图书被列入其中。然后,不管这两个故事是他老人家写的,还是其他朋友写的,所有这些问题,我深深的珍惜,你不能问问题,因为你都在地下。总之,这两个都是假货”。
《求缺斋日记笔记》
王文昭请人代笔没问题,但是是谁写的呢?到1989年,这个谜终于解开了。
今年,王出版了《浮生六记之谜》,指出黄楚湘是《足迹》最后两卷的作者,悬赏200大洋。笔者是从大东书店的同事那里得知这一情况的。至此,困扰人们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彻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小问题,那就是沈父真的去过琉球吗?根据现有资料,他确实去过那里,但不是在嘉庆五年,而是在嘉庆十三年,与大使齐昆、副大使费希章同行。
最直接的证据是写了两首诗《送沈与齐太史到琉球》。诗的题目很清楚,沈父曾随齐昆出使琉球。
最后要说的一个问题,一定是读者感兴趣的,那就是为什么这么一本又瘦又残的书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能打动这么多读者?
总的来说,这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真善美。
上海西风社英文版《浮生六记》
首先说真的。这是《浮生六记》给人留下的最直观、最感性的印象,也是它的重要特色。
书中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透露的是他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写人笔记,写景物,还是谈文论,大多数都是脱口而出,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真理意味着诚实、诚实和对读者的尊重,这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这需要一些勇气。闺中之乐大家都知道,写情侣深情的文学作品也不少,大多都是短命的。如果把夫妻生活的细节用写实的笔法描绘出来,展示给世人,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即使愿意,也未必有勇气面对世俗的批判。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虚构的小说有这样的描写,像《闺阁乐》这样的写作在自传体文章中并不多见。
俗话说,当众出丑很重要。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描写了公婆与儿子儿媳之间的矛盾,还描写了兄弟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家庭悲剧的酝酿和发展过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浮生六记》的真实不仅大胆直白,更是一种创新。
沈的《万教园十记》
第二,说好。善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性格上。
根据书中的描述,虽然他是一个穷人,但他以旅行和做生意为生,他的生活不时陷入困境。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支持妻子,珍惜身边的一切,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他们根据自己的物质条件,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寻求生活的乐趣,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虽然生活贫穷,但生活仍然充满了味道、艺术情操和幸福。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深深感染和打动着读者。两百多年过去了,事情变了,但有些事情永远不会变。作者写了这个永恒的东西。
偶尔也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但大多数都是天真浪漫的。他们只想过更自然、真实、有趣的生活。就算是现代人说的作秀,也不是什么大罪,也不会伤害到别人。
但就这样,作者和他的妻子与家庭中的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受到了社会的批评。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的润娘,英年早逝。这本来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中华书局编《浮生六记》
再说一遍美。美体现在作者高超的文学水平上。书中写的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的细节,但读起来并不觉得单调乏味,反而充满了趣味。
这是因为作者非常善于选择。虽然是生活琐事,但他非常注意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兴趣的场景,用生动的形象精心刻画。比如在他面前,他赢得了《世说新语》的无知。
写风景是作者的专长。一方面得益于他丰富的经验。多看会让他有见识,他可以慢慢来,说明自己的得失。另一方面,也适合他的艺术修养。作者擅长盆景、园林,又擅长丹青,可以将自己的才华融入文学笔墨之中。
对于每一个场景,都不是全面的描述,而是指出它的特点,用几笔勾勒出来,准确生动。写作中表现出的文学技巧令人钦佩和印象深刻。
浮生六记
宁静和优雅是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作者文笔简单老练,但生动流畅,语言富有表现力。
表面上看,作者写杂文好像不刻,像道一样平常,但实际上,无论是文章的布局,还是遣词造句的选择,都非常细致细腻,效果也像作者说的那样造作。
全注《浮生六记》全译
整本书就像一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有人称之为“小红楼”。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
上下滑动查看评论:
评论:
参见平步清《夏外集解》卷二中的有关记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至于杨银川买《浮生六记》的时间,很多人被光绪绑了3年,是有问题的。因为这只是《浮生六记》第一次印刷,杨殷为《浮生六记》作序的时候。据相关记载,最晚应该是1874年从冷坛购买的,也可能是在这一年,因为近僧潘林生从杨银川那里读到了这本书,并写了序言和十首诗。
参见中华书局《文学遗产补编》第十五辑,陈郁一《浮生六脚印考》,1983年。
郑:《浮生六记的“足迹”问题》,《读书》1981年第6期。另见他的《浮生六记伪作》,其中载有他的《漫笔》,上海书店,1982年。
王:《浮生六记之谜》,团结报,1989年9月26日。
参见陈郁一《浮生六脚印考辨》,载《文学遗产补编》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对古代小说网站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喜爱,本期开展了转发和接书活动。请大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收集50个赞,然后将截图发到本期后台,其中第十、二十、三十位将各收到一本由苗怀明签名赠送的新书,这是一本中国著名的经典名著《浮生六记》全文全注全译,由译者苗怀明免费快递寄出。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1日24: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