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胡乔木想找一个专门的语言研究机构来承担,但几经波折还是没有做到。因此,叶圣陶推荐了吕叔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邀请清华大学的年轻同事朱一起工作。他们奋斗了三个月,《语法修辞演讲》于1951年6月6日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为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而战》。50年后,《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文章评论说,“当时在本报连载的、朱语法修辞演讲,提高了几代人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随后的几年里,吕叔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上。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以前的汉语词典主要是文言文,从来没有人做过一种新型的汉语词典工作,比如用普通话收词,用普通话解释,用普通话举例。“既要学习现代科学词典学,吸收先进经验,又要解决汉语词典编纂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中,吕叔湘贡献了自己作为语言学家的全部智慧,倾注了毕生的汗水和心血。
▍现代汉语词典各种版本
经历了十年的动荡之后,古往今来的吕叔湘对其社会文化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痛心。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尽快建立正确的中小学教育政策。因此,他们四处呼吁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并热情支持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除了学术研究会议外,吕叔湘参加了大部分汉语教学研讨会;除了研究论文,他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最多。如果说吕叔湘年轻时想用现代文化知识唤醒贫弱的旧中国,那么吕叔湘经过十年的动荡,希望原本薄弱的社会文化水平能尽快弥补损失,实现社会文明的现代化。
1985年元旦刚过,80多岁的吕叔湘就主动给《中国青年报》发了一篇长文《中国语言的特点和当前的中国问题》。本文简单地解释了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汉字的演变和方言问题,并介绍了白话文运动和汉语拼音。最后,结合邓小平“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思想,他评论了汉语和汉字存在的各种问题,语重心长地说:“青年朋友们,未来属于你们。你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这有很多优点和缺点。如何发扬它的优点,克服它的缺点,就看你的努力了。”
学术风格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吕叔湘先生荣誉博士学位。他的赞美是:“在英语世界里,当对英语单词的措辞有争议时,福勒的意见经常被作为标准。在中文领域,我们习惯于依赖吕叔湘先生的意见。”
算上20世纪各个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贯中西。直到晚年,吕叔湘在1980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强调:“我想提两个偏见。一种偏见是坚持中国语言学的老传统,努力工作,忽略一切不在老传统的东西。当然,不能说这项研究没有收获,但可以说收获不会很大。另一种偏见是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实际。有时候引用一些中国的例子是不合适的。引进国外的理论当然是必要的。我们对他们的介绍还不够,但介绍他们的目的是向他们学习,促进我们的研究。我们不能总是谈论隔壁的事情,但不要接触家里的事情。”
自1939年第一篇汉语语法研究论文发表以来,吕叔湘的研究视野开阔,秉承比较精神,显示出独特的深度。在对早期白话文各种语法现象的研究上,从历史原则的角度看现代汉语的形成,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先驱的历史地位。吕叔湘的《汉语语法简介》是汉语比较语法的最早样本。书中的例子说:“要理解一个汉语语法,只能运用比较法。文言文和文言文比较,白话和白话比较是一种比较。一句文言文,怎么用白话文说,一句白话文,怎么用文言文说,这是另一种比较。一个中文单词怎么说翻译成英文,怎么用英文和中文表达是另外一个比较。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达的共同点和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长期担任语言学的重要领袖,在中国语言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汉语语法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汉语词性的大讨论,吕叔湘发表的《汉语词性标注的若干原则》成为这场讨论中最重要的指导性文章。文章提出的“词类按词的语法特征分类”、“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跨类不能太多”、“以结构关系为主要分类标准”等原则,成为中国学界随后几十年的共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描述语言学方法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引起了方法论的讨论。吕叔湘的《论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对“同一性原则”在汉语语法单位的语素、词、结构各个层面的技术应用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成为中国语法学界讨论结构主义方法最多的理论论文。
“文化大革命”后,吕叔湘发表了《汉语语法分析中的问题》,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他从单位、分类、结构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汉语语法各层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并指出了一些人们很少考虑的新观点和研究课题,这些在今天仍然是纲领性的著作。
1980年,吕叔湘在题为《推进中国语言科学》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外语言研究的虚拟与真实、动态与静态、一般与专门的关系,并以其开阔的视野和认真的科学精神作了最好的论证。
吕叔湘先生的▍书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语言学将国际类型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小学思想传统相融合,发展出以汉语为基础的具有国际意义的语言理论。不能说吕叔湘先生几十年前的远见卓识是这些学术成就的思想来源。可以说,吕叔湘先生真的是一个“博学、好问、善思、明辨、笃信”的人,一个真正“做人、做事、学习相统一”的人,一个真正能“以渊博的知识素养赢得尊敬,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10日《光明日报》第11版,原标题为《吕叔湘:语言研究的突破与确立》,篇幅有限,略有删节。语言学家张伯江,1984年至1998年任吕叔湘学术秘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