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文化 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栏目:美食 2021-10-13 17:29:40
分享到:

核心阅读

仰韶时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华先民的心灵,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对推动中国早期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们和今天的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长期传承

近日,国家文物局介绍了2020年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100个展览,其中“彩陶·中国——五千年前中国的融合统一”榜上有名。这个看起来“繁花似锦”的原创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展品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个文化艺术单位。这是一个在国内博物馆中广泛展出彩陶的展览。展览以渭河流域彩陶发展为纵向脉络,以彩陶繁荣社会为横向剖面。它追溯了彩陶装饰“中国之花”的起源,勾勒了5000年前中国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壮丽历程和深远影响。

彩陶特别是烧制前上漆的陶器。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图案精美形象多样,点、线、面组合复杂……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杰出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彩陶出现在8000年前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中国是世界彩陶发源地之一。渭河流域孕育的彩陶文化区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完整的地区。从约8000年前的老关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它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老关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其造型和纹饰虽然简单,但意义重大。半坡文化中的彩陶装饰以直线构图为特征,尤其是鱼纹和人面鱼纹。庙底沟文化中的彩陶装饰复杂华丽,许多彩陶以相同的单位图案对称重复排列,形成了多元连续的带状装饰,尤其是鸟纹和由点和弧形三角形组成的各种花卉图案。到仰韶时代晚期,中原彩陶开始衰落,数量锐减,纹饰趋于简化。然而,彩陶文化并没有结束。干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异军突起,成为继中原庙底沟文化之后的又一彩陶发展中心。渭河流域彩陶的发展和传播,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谷子种植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了稻作农业,使食物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稳定的经济发展为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超大型聚落作为区域中心出现。Xi高陵羊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场地规模巨大,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环沟包围面积24.5万平方米,环沟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光靠阳关村一个聚落的居民是无法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经历了等级分化,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在羊官寨遗址西门遗址的两侧,发现了1000多件完整的陶器,呈层状分布。还发现了其他聚落中罕见的特殊器物,如刻空人面器座、陶祖、壶形陶、玉彩陶盘、龙彩陶碗、壶、石墙、石板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和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具有都市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庙底沟文化精神的彩陶高度统一的装饰图案和标准化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能。庙底沟文化中的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复杂社会中古代仪式的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了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得到遵守,社会秩序才能步入正常轨道。正如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彩陶是伟大时代伟大文化的代表,是古代礼制和文明的先导。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特的花瓣图案和花形彩陶为标志,在史前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根据考古资料,庙底沟彩陶的足迹分布在东至大海,西至干青,北至阴山,南渡长江,走遍岭南,直达深港的广大地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厚的社会背景,显示了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同时期相邻考古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受,可能意味着接受了以彩陶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统一格局。

在仰韶时代彩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渭河流域半坡文化晚期,彩陶图案中出现了鱼鸟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个社区就体现了部落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反映“共和”主题的彩陶外,关中部分遗址还发现了鸟吃鱼或鱼吃鸟的彩陶图案。渭河流域的鱼鸟之战,无疑反映了古代中原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融合的历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分布范围与《五帝志》中黄帝的“东至海、登万山、代宗”相同。至于西边的空桐,是装鸡头的。至于南方的河,爬熊和湖南。“北追肉粥,顺应釜山,居涿鹿”的区域高度重合。传说中的炎黄集团整合后,形成了古代各国的联盟,并迅速将影响力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因此,在中原以外的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这么大的地盘,光靠征服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需要统一的文化认同。彩陶可能是实现这种身份的载体。

半坡文化的彩陶鱼纹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鸟纹,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最终发展成两种花卉图案:一种是相对具象的四瓣花瓣图案,另一种是比较抽象的花卉。考古学家苏称后者为菊科、蔷薇科,认为它们是中国的花。无论如何,两种文化彩陶图案的最终交汇,清楚地表明了各种部落文化的支流交汇为中国文化的历史痕迹。

仰韶时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华先民的心灵,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对推进中国早期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们和今天的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长期传承。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