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鲁迅,独自守空房41年,无爱无性41年。她临终前最后的遗愿是葬在鲁迅旁边,连“葬在一起”这个词都不敢脱口而出,但即便如此,这个卑微的愿望终究是不能许的。
这是鲁迅的原配,朱安夫人。嫁给鲁迅41年后,她自始至终尽职尽责,从未跨过“媳妇”的鸿沟,但就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也无情地受到了鲁迅乃至当时环境的厌恶甚至唾弃。
我想问,这对胡安公平吗?在更深层次上,她只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但作为妻子和儿媳,她又有什么错呢?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
朱安比鲁迅大三岁,但年龄从来不是限制爱情和婚姻的必要因素。就像大家年轻时大胆理性地说的那句话:“年龄不算什么,只要我喜欢。”更何况自古有“女大三捧金砖”的说法。
鲁迅怨恨朱安,第一个因素是“母亲的指腹就是婚姻”,因为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流。朱安23岁的时候,还是闺秀中的大小姐。毫不夸张地说,“23岁”已经可以算是老太太了。
朱安的家人整天给她安排相亲。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朱安从小就没有心上人,如果有,也会在父母的约束下粉身碎骨。当时朱安的母亲和鲁迅的母亲关系很好,鲁老太太对朱安的印象也很好。考虑到当时鲁迅还是单身,陆老太太私下结了婚。
俗话说,父母的生命不容侵犯。对于新时代的开拓者鲁迅来说,他对母亲的举动多少有些抵触,但作为儿子,他只能听从母亲的生活。但鲁迅接受朱安也不是不可能。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提出了两个条件:
第一,朱安包不住脚,放不下脚;
二是朱安要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上学读书认字;
鲁迅的条件传到朱家后,朱家人觉得鲁迅是个怪人,心里想:“我女儿不裹脚,怎么结婚?”,那么这件事就可以不了了之了,而朱家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在乎。
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他们的女儿嫁给了鲁迅,这将导致她的女儿独自在空房间呆了41年。
两家人订婚后,陆老太太虽然年复一年给鲁迅寄信,但她力劝鲁迅从日本回来结婚,让她早点抱上又大又胖的孙子,早点完成延续陆家子弟血统的“任务”。三年过去了,鲁迅依然对东方没有信心,朱安年复一年满怀期待地投出了自己空和空。
最后,鲁太太以病重为由,成功地把鲁迅从日本骗了过来。那是生下他并抚养他上学的母亲。即使他回来知道母亲骗了自己,他也别无选择,只能在两家人的安排下,尽快完成与朱安在“传统封建意义”上的婚姻。
然而,当鲁迅真正接触到朱安的时候,却发现他在日本提出的两个条件根本没有被朱安重视。绣花鞋和三寸金莲是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鲁迅顿时心灰意冷。后来经过几句交流,鲁迅才发现“无才便是德”的朱安人物真的不多,几乎都有沟通上的困难。
都说“每晚值一千块钱”,但在新婚之夜,鲁迅却流了一夜的泪。泪水打湿了印好的绸缎,靛蓝的染料沾到了鲁迅的脸上。
和朱安结婚,真的让鲁迅感到羞耻。他有一千个不情愿,这种内心无助的痛苦被告诉了别人。
鲁迅终究是鲁迅。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从新婚之夜到鲁迅去世,他真的没有碰过朱安。他们真的是名义上的一对。
然而,鲁迅似乎因为他们的婚姻而对朱安充满了苛刻和反感。
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朱安这个有着原配妻子称号的人,却可以在鲁迅身边。从他嫁给陆家的那一刻起,她就再也没有享受过原配妻子的幸福。
有些本该是胡安应得的东西,似乎被鲁迅最爱的女学生许广平拿走了。
在朱安嘴里,“达先生对她还是很好的”。毕竟鲁迅每次从外面买水果,第一个问的人是他妈妈,第二个问的人是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后来出现的一件事,其实对朱安的底线最有挑战,那就是许广平的介入。
那些对朱安有偏见的人欠她道歉吗?你眼里可能只有许广平,却从来不给朱安一个位置。朱安嫁给鲁迅是悲剧,但你认为朱安的责任是什么?
那段时间,鲁迅经常把许广平带回家,收回书房。他们一句一句地谈论“知识”,有时还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
每次,朱安只充当喝茶的角色,哪里会有女主的尊严。鲁迅没有给她,许广平也不以为意。
从1926年开始,鲁迅彻底摆脱了朱安,这是鲁迅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一方面,他不需要天天见朱安,另一方面,他有许广平陪着。
这年头,鲁迅和朱安还名存实亡,鲁迅和许广平还名存实亡。
听到许广平怀孕的消息,朱安已经失去了期待。她将不再期待鲁迅回到她身边。她下半辈子应该做的就是一如既往的照顾婆婆,其他什么都不要。直到鲁迅去世,朱安都尽职尽责地照顾着鲁老太太。
朱安的感情在她眼里,伤在她心里。或许她不止一次想过:为儿子促成这段婚姻,真的是太轻率了吗?
朱安照顾了陆太太38年。38年年底,鲁夫人去世,朱安的存在变得更加没有意义,可能很难生存。
鲁迅生前与周作人有矛盾,但鲁老太太曾特意叮嘱周作人把每个月收到的钱寄给朱安,朱安对周嘉很好。
周作人也是这么做的。有时许广平也从外地寄钱给朱安,但慢慢发现他们给朱安的钱不够她生活,难以生存。
鲁迅的一些生活遗产被朱安保存了下来。为了更好地生存,朱安不得不卖掉这些“鲁迅遗产”。然而,鲁迅是著名的,他的丈夫是时代的缩影。朱安怎么可能卖掉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前提下,朱安的行为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其中许广平的反对力度最大。当朱安看到这群人强烈反抗的时候,那一刻,她似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哭了: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一定要救我!”
朱安的哭诉其实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要求。他必须活下去。鲁迅名义上是她的丈夫。她为什么不能在自己家里卖这些东西?为什么大家都要欺负她?鲁迅生前如此,死后是否也应如此?
1947年,朱安在贫困和孤独中度过了余生。临终前,朱安曾谦恭地恳求许广平:
“她想葬在大先生旁边。”
她甚至没有提到埋葬这个词。作为原配妻子,即使你要求和鲁迅合葬,也不过分!
在许广平眼里,鲁迅生前从未喜欢过朱安。即使他们名义上是夫妻,她也不同意朱安的要求,甚至乞讨。
整篇文章都写下来了,很多人的眼泪可能因为朱安的经历而盈满了眼眶。毁掉朱安一生的因素是朱家、鲁老太太,还是鲁迅?
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份婚姻契约毁了朱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