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中华”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的私人信件中。很多家长想让我谈谈什么是“大语文”?现在语文真的比数学和英语重要吗?那我今天就来说说:在“大语文”时代,真正考验孩子的是什么?
其实“大语文”就是“通语文”,是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能够全息无缝地链接中国文化、人文思想和自然百科,使认知超越学科。
记得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语文是三大科目中最不重要的。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申请过数学、英语、奥数等辅导班,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会编中文,最多也就几个学生学过书法。
近年来,课程改革的趋势越来越重视语文。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文如民先生说:“15%的人最终考不完语文!”,把汉语变成一门可以打开差异的学科。
从教材和试题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在“大语文”时代下,语文开始摒弃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情况,更注重古诗词古文,要求孩子对一些名著有自己的理解,更注重孩子的阅读量和理解能力。
所以,在大语文时代,真正考验的是孩子的阅读。
“大语文时代:学习阅读比优异成绩更重要
在教育领域有一句话:“先抓习惯,再抓成绩”,小学一年级是抓习惯的时期。所以家里有一年级的孩子,与其关注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如关注孩子是否有阅读的习惯。
学习阅读和培养阅读习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出色的理解能力
陈进寿的《三国志·魏徵·王肃传》有句话:“读书百遍自有深意。”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我们都是小说中文长大的,都有基本的语感!”。
阅读其实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个书面的语言环境,孩子自然会对字、词、句的使用有更深的理解,有更好的理解能力。
广博的知识体系
有了泛读,孩子必然会接受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书中描述的自然常识、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这些知识首先通过阅读储存在头脑中,然后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复习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那么这些知识就成为孩子自己的了。
潜移默化地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对单词和句子有更深的理解,还会在不断的熏陶下学会更好的表达方法。小学一、二年级培养阅读习惯的孩子,在三年级学习写作文时,会表现出很大的能力。
孩子要想在“大语文”时代乘风破浪,必须从阅读中学会积累。
学习阅读要注意这几点:
阅读应该是一种兴趣,而不是一项任务
说到读书,很多家长都说:“孩子就是不爱读书!”,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很多家长把读书当成一项任务,甚至会问孩子必须读哪本书,什么时候必须读完,必须读多少遍,从而让一件奇妙的事情看起来像是“惩罚”。孩子怎么会喜欢呢?
电影《海蒂和爷爷》中,海蒂不习惯读书,不喜欢识字。奶奶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中间故意不说。海蒂好奇地问:“下一步是什么?”奶奶只说想知道就自己看吧!从此海蒂开始读书认字,越来越喜欢读书。
所以其实好奇心、兴趣和乐趣才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法宝。强迫孩子读书的父母,永远达不到他们想读的效果。
阅读不一定要有当下的感觉
很多家长觉得读书一定是“有收获”的,于是看完书后追着孩子问:“你怎么看?”更有甚者,孩子被迫写出读书的感悟,他要列出1、2、3。
但事实上,毕竟孩子的生活经验会少一些,他们在阅读的瞬间可能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孩子没有必要得到统一的感受。
孙俪曾在采访中说:
”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事实上,他学会了。这种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孩子的所见所感都会在他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他的感知力会特别强。他会跟你说他看到了什么,孩子的视角跟大人不一样。”
阅读时,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书的内容,但永远不要让孩子表达任何东西。
一年级的孩子只需要一种书
有趣的书。
如前所述,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兴趣来源于对书籍内容的好奇,而好奇来源于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