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景帝丁原元年金文再现以来,一直不乏学者的关注,催生了一门古老的学科——金石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古代考古和寻宝活动的发展。
43.1汉武帝画像
宝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这是一门研究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的学科。“金”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指石刻及其铭文。金石学学者热衷于收集金石学和金石学上的碑刻、拓片,偏重于文字资料的记录和考证,以达到考据补史的目的。广义的家谱还包括简牍、甲骨、玉器、砖瓦、泥印、军事符号、随葬品等一般文物。
汉朝时期,保存在皇家书院竹简帛书上的先秦文献相当残破,因此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和东周以后的石刻就显得格外珍贵。汉武帝时,皇室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丁原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对有铭文的青铜器的重视,但铭文等特殊类型的文献资料并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43.2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方
从汉代到五代十国的1000多年间,以铭文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氛围极其淡薄,只有部分学者以私人身份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铭文。这一时期有少量的一些器物的图像、名称和用途,但对器物的形制和雕刻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年代学研究,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然而,这些零星的研究及其贡献在学术史上不应被忽视。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43.3古本《汉书》
例如《郊祀志》中的“杨梅得鼎”故事,在西汉宣帝为神的四年间,在出土了一个青铜鼎。此鼎呈宫,满清统治者和官员都认不出鼎上的铭文。最后,台中的医生读了丁上的字。
43.4中国古代四大浪漫故事之一——张敞画眉
碑文:“此处官为市,赐尔旗载朗格。赶尸人躬身道:“敢与杨决一死战。"“翻译过来就是:“从那以后,我在沟驿管理这个地方,给你横幅、官服和武器。”赶尸人上书向皇帝进贡:非常感谢皇帝的厚爱。我怎么敢违抗皇帝的命令?
43.5金文文章多使用“对阳”、“郫县”等词语
张敞还断定这尊尸鼎就是周代祠堂中存放的鼎。他的断代方法和碑文解读基本正确,说明他有扎实的青铜器鉴定和碑文识读能力,是古代正史中不可多得的鉴宝行家。
此外,还有北魏的李道元、南北朝的刘闲、刘濞、刘支林、江淹,唐代的严丰、陆光威,他们都是著名的金石学学者和古文字学大师。他们对青铜器和石刻的研究记录保存了很长时间,大部分解释都是正确的,这也反映出金石学虽然在当时没有形成体系,但继承了学者们收集和考证古代器物的习惯,金石学一直处于起步阶段。
43.6李道元及其著作《水经注》
汉唐青铜器铭文研究之所以难以开展,主要是因为青铜器自古以来就是珍贵的文物,分散藏于众多藏家之中,能够接触和做研究的人很少。即使是官方收藏,也不方便学者使用。只有通过记录,才能让更多的研究者利用这些铭文,充分发挥它们的历史价值。
宝石学直到北宋才得到大的改变。北宋时期,民间富裕,学风越来越盛行。学者们有条件研究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一方面,金石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恢复古代礼制,符合北宋朝廷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金石学经过几千年的学术积累,具有实证研究的色彩,受到代表当时史学和文献学进步发展趋势的学者的高度赞扬。更重要的是,在北宋空以前,造纸术、印刷术、水墨画技术得到了推广,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从此金石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这也带动了金石学的研究。
43.7宋朝稳定繁荣,第三个是四大发明发明的
古代金文始于宋代,衰于元明,盛于清代。
中国最早的铭文之一是北宋常陆的《先秦古器物志》,其中收录了他个人收藏的11件器物,急于书写青铜器的形制和铭文。还有欧阳修主编的《吉谷录》,里面有易茗和石闻,但这两本书都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又出版了陆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王乃《宣和博古图》、薛尚恭《历代中鼎彝器法贴》、王秋《小棠古籍集》。还有楚王、薛尚公的《中鼎篆韵》,将碑刻编入辞书。
43.8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初康熙年间,政府大力提倡经学和“朴素之学”以巩固统治秩序,而以甘家派顾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考据和小学,将与小学息息相关的金石学推向当时的高端学术地位,金石学进入全盛时期。
43.9清代影响较大的学校甘家学
清代学者在青铜器和铭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在石雕方面则做了更多的努力,研究成果趋于系统化。但这一时期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石刻等古代器物,至今仍零星出土,大多无法参照断代。与此同时,古代器物形态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从未被厘清。铭文虽有考证,但没有科学的古代文献学理论,局限于传统的历史观,因此进展甚微,研究路径和结论也始终无法摆脱“验经”的套路。
清代金石学的记载很多,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金石学研究的复兴,以《西青古钞》官编、《西青续钞》甲校、《西青续钞》乙校、《宁寿古钞》为代表。
43.10《西青古书》实物四十卷
学者的记载有:程《考工创物记》、王昌《金辨》、钱坫《长乐堂古器考》、孙星衍《遍访世界古迹记》、阮元《鸡家寨中鼎彝器记》、吴荣光《云卿观》和徐桐柏《古堂学》、刘锡海《古编潘祖荫盘古楼彝器记》等。 吴大钊的《桑寨古画集注》、方君毅的《朱彝斋彝器注考》、刘心远的《齐石喻金骥注》、段芳的《陶寨金骥注》都是金石学的成书之作。 这一时期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开始对铜镜、军事符号、砖瓦、泥印等进行专题研究,鉴定和考证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43.11甲畔的篇章碑文记载于的《鲁
当时的铭文研究进展很快,但当时的“铭文”指的是整个铭文,而不是单个的字。他的作品有:吴大钊的《说文解字》、说文的《古槎部》、孙诒让的《拾得古沙遗骨》、古沙的《玉论》、明远等。他们大多有独到的见解,研究成果超越前人。
43.12朴学大师——孙诒让
清末民初,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增加了新发现的甲骨和竹简,并扩展到随葬品和杂器。罗振宇和王国维是此时的大文人。他的著作有:罗振玉的《殷墟书》、王国维的《金文志》、马恒的《中国哲学概论》、朱建新的《哲学史》等。,所有这些都对《哲学》做了全面的总结。
43.13罗与国威等人合影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特别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而金石学作为一门具有特定历史阶段和内涵的学问,如今已名存实亡,金石学已成为考古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其主要研究范畴——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器铭文和古代石刻等。——都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主张“双证据法”,对推动中国古史研究的方法论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43.14国学大师王国维及其书法作品
民国时期,中国有70多种金文记录。其中最重要的仍有参考价值的有:罗振玉、罗的《珍松堂古遗存集》、罗振玉的《三代金文存》、王国维的《金文存》、金的《两周》、容庚的《齐一通考》、郭沫若的《两周》等。
43.15郭沫若《两周》对金词书目的考证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新出版的青铜器铭文资料日益增多,铭文、论文呈现多样化趋势。一些对学术研究影响大、价值高、实用性强的黄金工具书相继出现。
有记载的类别有:商周时期于的《金文录》遗存、台湾省的《金文集》遗存、台湾省的《商周时期集成》遗存、殷周时期徐中书的《金文集》遗存、殷周时期的《金文集》遗存、张桂光的《商周时期金文著录与释读集》遗存等。
43.16容庚的《金文边》
索引类别:容庚《金文边》、周赫主编《青铜器铭文检索》、张亚初《殷金舟文集成》、华东师范大学《金文音》、吴振峰《商金舟文资料通鉴》等。
其中不少作品还以光盘形式出版,提供全文检索系统、汉字库和汉字输入法。各国家级专业文化博物馆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汉字拓印资料和全新的电子检索手段,为学习汉字提供了各种便利。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铭文上的铭文总数近5000字,其中近一半可以识别。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大多容易解读,但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3.17黄金字库和黄金字符输入法
先秦文字资料虽然不限于铭文,但毕竟铭文是主要的。它们反映了秦小篆统一之前的千年间汉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也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有无数有价值的历史问题等着我们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