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 六朝古都南京:政权短命、帝气衰微;还是龙盘虎踞、东南形胜

栏目:旅游 2021-11-23 13:24:30
分享到:

今天再看南京,当“十朝都会”等名称出现时,引起了许多反对的声音,这也导致了对“六朝古都”的驳斥。反对的声音大多指向六朝是否有牌,十朝有多少割据政权和短命政权。无论是六朝还是十朝,让我们从古代的战略地理来看南京的帝王精神。

我们来看看六朝的含义。不仅南京有六朝古都的名字,开封、安阳、Xi安都有几个古都的名字,这是提升城市名气的宣传。所以很多不懂历史的朋友不禁要问,我们国家有几个朝代?教科书上不是秦汉唐颂元明清吗?

而曹魏拥有关中、河北两角,山东、山西两翼,还控制着中原腹地,体现了中原的作用,因为它是镇守南翔关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关羽北伐时想要拿下的路控权。司马师虽然后来统一了全国,但绝对有篡权后享受利益的因素。

个案分析

这个案例说明古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古都,都离不开这四个角,比如关中的Xi安,河北的燕京,东南的南京。

东南割据政权形态个例 东南割据个案研究

四翼之地虽然综合条件不如四角之地,但也是乱时割据建立的理想地区。比如山西位于关中和河北之间,俯瞰中原,又因为与塞北相连,少数民族容易渗透,游牧骑兵更容易发挥优势。山西割据政权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经常有颠覆中原政权的案例,如西晋匈奴刘汉之死、后唐侯亮之死、后唐后金之死。

龙蟠虎踞东南胜

谈完整体地理战略格局,就不难理解南京为什么会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了。东南有割据一方的天然优势,所以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肯定会有割据势力作为首都。那么东南势力为什么只冲出朱元璋呢?是不是意味着很难成为东南角的气候?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东南部队北伐成功率低,那么我们来看看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政治因素

与北方政权相比,东南势力割据政权的特点是“外族户”,即北方人民南迁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南迁,一次是永嘉之乱后的南渡之冠,另一次是靖康之辱后的宋朝南迁,造成了东南分裂的两个时期,前者是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后者是赵建建立的南宋。

两次南迁都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打击,所以去东南建立政权的人并不是中原政权的原始部队。因此,新政权应该整合被淘汰的社会结构,努力证明自己的“正说”身份,这导致了后来的北伐目的不纯,更像是一面旗帜,引导民众相信政权的合法性。

衣冠南渡方向 关彝·杜南方向

然而,社会结构的整合与北伐正朔的确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人们不希望战争带来税收压力,政权也不希望名字不公平。因此,战争加剧新政权,社会结构整合出现问题,从而动摇北伐的社会基础,成为社会矛盾。

东晋门阀政治是以政权为基础的典型政治。王、禹、桓、谢等民族一直执掌国家大事,几大民族相互克制,相互维护。这种情况阻碍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全面建立;也阻碍了江南社会的整体融合。因此,东晋初期祖逖、楚游、殷浩、谢婉、谢玄北伐时,南方社会融合程度远远不够,这是遏制北伐的重要因素。

祖逖北伐漫画 祖逖的北伐漫画

除此之外,北伐也被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殷浩的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桓温;桓温的北伐有不同的志向;谢玄北伐也被司马师怀疑。刘裕北伐赤裸裸,想建立宋金王朝。然而,在灭后秦、北伐时,重要谋士、留守卫生工作者刘病逝,刘裕建宋的计划成了“无依无靠”。于是,他匆匆从长安回到东方,导致关中旋转和失去,甚至在夏天。他死后,北魏趁他死入侵南方,河南不在北魏。这些都是北伐失败的重要因素。

刘裕功亏一篑留下的版图划分 刘裕留下的领土划分

“扎根在河外,几十年来,一旦你想把它拔出来,把它赶到贫瘠贫瘠的土地上,扬长千里,超险而浮深,离开坟墓,抛弃生意,田间地头的房子无法转卖,而小船也无法得到它,放弃了国家的幸福,而适应了混乱。你将是一个仆人,漂浮在江川,只到达人。”——《资治同治鉴》卷101《晋纪二十三》

刘宋以后,“华夷”的南北对峙在潜意识里被接受,这体现在刘宋时期东晋“不与刘、史交往”外交政策的变化,即南北分离格局被认可。换句话说,南迁的老一辈人去世后,东南政权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守旧思想已经消失,所以我们口中的偏角其实是他们眼中的固有形态,更不用说“北方萧条,南方富裕”了。

南方贵族士子的生活 南方贵族学者的生活

到了南宋,可以说是北方人南迁的新浪潮,他们的守旧思想应该是深刻的。然而,赵国的留在一隅的行为源于整个王朝的宽容惯性,习惯了以钱换和平的政策。因此,南宋北伐不能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赵怡文勾践毫不犹豫地摧毁了长城,结束了岳飞的北伐,杀死了它。

由此可见,中国东南当权者北伐的意图,其实在北伐之外。乔迁政权本身就是一个强敌强迫和强制迁徙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偏袒和不思进取的特点。此外,乔迁政权还面临着“外族户”与本地人融合的问题,本地人应该以保护领土和人民为最高诉求,所以他们当然不支持领土扩张。这一点也可以追溯到东吴。孙氏家族也是局外人。吴四大家族在掌握政权的同时,也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保卫江东,每次战争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投降派。

江东四大家族议政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江东四大家族的图片描述

战略地理因素

东南的战略防御格局是以长江、淮河为基础,东南地区的城市群也是围绕这两条河流而建。长江上游连接巴蜀,下游连接荆襄,下游连接吴越,纵贯东西。如果上下游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南北对峙就可以实现。这种思想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提出这种思想的是东吴的张红,而鲁肃的“江东堆”也正是这种战略思想。

但是前面我们说过,东南翼是山东和湖北,东吴的发展方向是向西。最终的想法是拿益州和北方抗衡。因此,定都武昌。后来由于吴栋四大家族的介入,孙权迁都建公司,留下武昌为伴都,坐镇都督。因此,东吴的战略失败在于其对西方的关注,其控制四川的愿望被刘集团所阻止。时间不等人。司马师伐吴的六军中,有两军从鲁南淮水南下。

晋伐吴的六路大军 金、吴的六路军

除了东南地区的整体战略优势外,长江被视为南北对峙的分界线,近代国民党也提出了“分河执政”的主张,这其实是从古至今的战略惯性。在古代,长江是阻止北方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南方政权在长江沿岸布置了一系列军事重镇,守卫长江的几个关键点。

“古时候,江南有东西,九从采石,一从京口。”——《读史纪要》第十九卷,江南一中

古代长江下游有两个容易渡江的地方,一个是采石场渡江,一个是瓜州渡江,位于南京的上下游,所以古代建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军事防御的整体布局。建康在这两条渡船的防御上建造了一个延伸的城市。两渡南岸设京口、采石,北岸设广陵、溧阳,均为重镇。

如果抛开整个南方地区的长江防线,单从东南地区来说,依靠长江的屏障不足以分割全国,退守长江的割据势力基本上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所以我们常说“守长江,必先守淮河”。也就是说,淮河和长江的双重防御,才能使东南政权稳步发展,只有经营好淮河前线,才有可能由防御转为进攻,才有战略进攻的姿态。

因此,东南政权还在淮河沿岸修建了一系列军事重镇,主要镇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处。如淮西的李中、寿春;杨珊和盱眙在淮东。寿春是面对营口,挡住何英河或淮河上游的敌人;时钟远离漩涡口,挡住了湍急的漩涡河。

淮河下游的主要支流是泗水。古泗水从山东省南部流出,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水运的主干道,杨珊、盱眙控制着泗水方向的路线。相反,上述路线可以作为南方政权北伐的路线。因此,这一地区的南北攻防趋势经常发生变化。对于南方,可以出入淮北取中原;撤退可守长江待机变;南北势均力敌时,淮河常被作为对峙的前线。

两条河的防御都是针对东南角的。按照一隅两翼的理念,东南政权要想做大,就必须扩张经营山东和荆襄。这两翼可以保证东南政权进入中原和撤退,保证江淮防御体系的稳定。

以后汉版图为例,看山东对江淮的纵深影响 以后汉疆域为例,可以看出山东对江淮的深刻影响

山东可以保护淮泗河上游,荆襄地区可以保护长江上游。这两翼同时保障了荆襄“南翔关”和江淮“淮河平原大通道”两条南北互通道路的安全。在著名的三国时期,南北两大通道被曹魏控制,曹仁在荆襄入座,夏侯惇在江淮入座。

北伐是一种侵略趋势,需要东南政权管理好这两翼。否则,如果距离淮河前线太远,攻防往往会失去支撑,而山东、荆襄的山川形势则足以作为屏障和进取的支撑。另一方面,东南政权的北伐,普遍未能达到这种战略态势。

东晋未向山东延伸 东晋没有延伸到山东

比如祖逖北伐,直接把河南从山东赶走。当时河南一片混乱,看似机会很大,但战略纵深不足。北伐时,楚周师从泗口后赴彭城,被代北打败。殷浩北伐,本欲留徐、罗在北方,但起初张羽反叛长治,以致寿春以来的出兵计划受挫。后来,他把部队转移到寺口和夏皮,姚襄反目成仇。

梁萧炎北伐淮南,其实只是自保之举。陈朝吴明澈的北伐利用北方内乱取得进展,但也以淮河南北为结局。南宋张浚北伐,意在保临安,其分布集中在淮河前线,而两翼主力作战的岳飞、韩世忠则势单力薄。端平北伐,短时间内收复二京,只是重复了刘崧收复豫州四镇的错误。

桓温北伐取得的成果 桓温北伐的成就

取得一定影响的北伐,是从两翼管理开始的。比如桓温先从江陵来,经襄阳,入武关,抵坝上,摇三辅;之后从江陵北上,出沂水,击败姚襄,迫降周城,收复故都洛阳。又如岳飞从襄阳北上,先后收复颍昌、郑州、洛阳等地,并将其胜利推进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河北。

所以在野战战略上,走出淮河前线,逐鹿河南四战之地,攻防态势必然会缺乏支撑。这确实暴露了东南政权的缺陷,那就是单线思维的发展必然难以成功,东南政权想要双向经营两翼,难度要比关中、河北大得多。

综上所述,东南政权在理论上有机会统一全国。然而,在历史上,只有朱元璋完成了这一壮举。当时处于元末衰微,农民起义的政权没有受到门到门政治的阻碍。一切准备就绪,只需要东风。这股东风是战略地理的正确选择。朱元璋从山东打开侧翼,然后转移到河南和关中,成为南方反攻北方的绝佳案例。

这也证明南京不是一个不堪的任务,而是江淮战略收缩的关键一环。在长江上游的控制上,是鞭长莫及,但可以弥补荆襄边陲重镇南京辐射不足的问题。只是在领域上,东南政权要想成功,需要高于北方的两个角落,必须同时拥有两翼的展开,但朱元璋做到了,这不能否认南京在古代的战略地位,也不能否认它有皇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