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教育在线 尚俊杰:如何超越在线教育

栏目:旅游 2021-10-07 08:38:56
分享到:

*来源:俊杰在线,作者尚俊杰 *来源:在线,作者尚

截至目前,我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相信大学、中小学正式开学时间指日可待。此时此刻,可能有人会想:唉,学校终于可以开学了,网络教育终于不需要了。但我想说的是:虽然在线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疫情的结束只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在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发生变化,不会拘泥于直播、录播、线上讨论的形式。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融入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组织变革,重塑教育过程,创造未来教育,从而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其实这些不仅仅是我的看法,很多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例如,北师大副校长陈丽教授在未来教育高级创新中心主办的“未来在线教育云论坛”上表示,在线教育的教与学改变了教育供给模式,未来可能成为解决原有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将是未来改革的重要支撑平台,为改变整个教育组织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开放的理念、新的组织流程、新的供给模式和创新思维。

疫情客观上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在线教育的先发优势也将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排头兵,甚至有可能成为亮点。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曾说: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前途无限。这一“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可能是全球在线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从实践来看,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虽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但也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停课不停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中国可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教育资源开放运动,这些都是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革命性举措,最重要的是极大地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大检阅,是课堂革命的一次大机遇,是线上教学的一次大练兵,是校际教研的一次大协作,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的“革命”。

那么,我们如何超越在线教育,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构建未来的教育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这篇文章和我都回答不了。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我基本上一直在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前两年,我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袁振国教授之邀,写了一本书《未来教育重塑研究》,再次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下是根据专家的意见和我自己的经验进行的讨论:

一是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在线教育有助于拓展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自发地进行了各种教学创新。如部分教师引入优质海量开放在线课程资源,作为在线课程的补充,拓展课程资源。一些老师在课程材料的呈现中适当地添加了视频、图片和音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有老师通过弹幕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大学教师将积分、徽章、排名等游戏化元素应用于课堂教学,也有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在家开展游戏化学习活动,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事实上,在疫情之前,我国教育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已经开展了无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实验,从技术、学习方式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各种创新,希望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思考,实现课堂模式的变革。

比如基础教育领域:北大附中等学校在全校尝试平板教学,山东长乐一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北京顺义洋镇小学、西新小学、河北邢台郭守敬小学、河南林州姚村小学等。重庆谢家湾小学和北京陈经纶中学石崇分校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系统改革,更多的学校正在探索VR/AR、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不少高校在探索MOOC、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比如,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领衔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就意味着与此同时,全国数百所高校的学生同时在线上课,2019年春季学期有219所高校近6万名学生选修。

当然,之前的教育教学创新基本都是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老师进行的实验,不一定涉及所有员工。但这种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让全体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多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培训,汇聚了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体验了多种创新技术和学习方式,对于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疫情期间,教育部和中央电化教育中心组织协调,向全国师生免费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各省、市、区也努力提供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学习和思考等培训结构也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课堂资源,即在同一所学校内。因为现在大部分都是集体备课分年级,提供的教育资源也很好,客观上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这其实很重要,因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学校和家庭都希望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质量。但是,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除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外,不同阶层的孩子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差异。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快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拥有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呢?当然,相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异地对口支援,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线教育可能是另一个可以快速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选择。

比如从2002年开始,成都七中就与企业合作,向其他学校播放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课程。截至目前,已覆盖全国数百所高中,每天有数千名教师和数万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共享课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很好!”。

又如国务院参事汤敏与人大附中的合作,将人大附中的课堂向偏远地区直播,受到大家的好评。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新教授王继也在湖北等地推广同步互动送课。农村学校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起上课,成绩也不错。江西也有农村教学点以这种方式选修英语和音乐课程。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对于在线视频课程的价值,我一直很佩服。我之前也写过一篇《二中论》,里面也谈到了利用网络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其实是受医学启发?我曾经和一个医生谈过医疗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他说,虽然国家采取了各种方法促进各地医疗标准的均衡发展,但目前不同医院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哪家医院,只要机器能直接产生结果,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各界人士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电影读本和机器人外科医生的研究,因为这可能是尽快让各地医疗水平达到均衡的最有效措施。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派出优秀的教师去偏远地区教学,虽然我们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快速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各个地方,自然会更好。

当然,用视频课件分享优质资源不一定是灵丹妙药。目前,我们遗憾的是,仍然有更多、更扎实、更严谨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什么是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什么样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学习效果更好?我希望未来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

第三,推进组织管理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学校都加快了网上办公系统的推出,让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线办事。在北大,其实学校之前一直在大力推广网上办公系统。疫情期间,财务部、教务部、社会科学部、科研部、保卫部、学科办、基金会等部门都在努力提供线上办公平台,连餐饮中心都提供了线上点餐服务。当然,我特别希望疫情发生后,各校不要取消线上办公模式,而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线上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

事实上,在疫情之前,已经有很多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改革的典型案例。比如几十年前我们来大学报到的时候,那是一片热闹的景象。现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迎新工作中,使工作更加细致有序。本来在手工办公时代,教师购买设备报销是很麻烦的,但是后来北大装备系做了一个在线设备管理系统,非常方便。再比如很多大学、中学、小学都把人工智能应用到了门禁、餐饮业务中,实现了刷脸进门吃饭。南京理工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分析识别贫困学生,然后对贫困学生的饭卡自动收取补贴。这种方式既保护了贫困生的面子,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海外,麻省理工学院结合信息技术重构了学校的管理流程。他们重组了七个管理流程:管理报告、供应商整合、邮件服务系统、基础设施运营、信息技术服务、预约程序和学生支持系统。并与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SAP合作开发了第三代实时管理软件SAP/R3,从而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快更好的决策,据说有效地保持和加强了MIT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我和同事之前做过研究,提出要努力实现“隐形服务”。受“隐形技术”思想的启发,施乐公司的马克·魏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隐形技术”的概念。看不见的技术是指那些“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看不见”的技术,也就是融入日常生活、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如电灯、电话、电视等。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技术,但一般不会特别注意它们的存在。马克·魏泽认为,只有那些看不见的技术,才是真正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技术。受此启发,我们将行政辅助教学系统的服务目标定义为“隐形服务”,即“服务始终存在、无处不在、不可见”。未来,我衷心希望各大、中、小学都能利用好信息技术,实现“隐形服务”和“隐形管理”,让师生有更多时间安静地阅读和学习写文章。

这不仅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也是为了改变教育组织。德鲁克说,一个组织一旦迈出从数据到信息的这一步,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就必须随之改变。目前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招聘“共享教师”,采用“共享课程”。正如我前面所说,共享教师自然会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可能促进教育组织的改革。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些“独立教师”,就像独立医生一样,可以为各个学校提供教学服务?

当然,组织变革不仅限于“独立教师”。在此之前,我们提出了“教学非核心社会化”的观点,主要是指大学生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很多选修课。例如,医学院的学生可能也想把艺术作为选修课。医学院要不要招老师把讲艺术作为选修课?过去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很难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但MOOC未来能否用于这些学校“非核心”教学业务的社会化?。比如这些专业院校不再设置专门的基础教学部门,或者只留下几个相对重要的学科教师,而是让学生通过MOOC网站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或者几所院校共同设置一门选修课,由某所大学的一名教师授课,其他学校的选修课学生通过网络同时上课?

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基础教学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节约人力资本;这样做的缺点是可能会对基础教学部现有的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是可以分步实施的。另外,经过慎重考虑,对这些老师也会有好处。事实上,智慧树、巨星、文华在线等机构在部分高校提供了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英语在线课程,效果不错。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们通常注重教与学,但相对来说,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容易操作,也更有效。蒋、吴峰在2018年撰文指出,高校信息化转型从管理领域开始。管理信息化可以降低高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扩大高校最佳生源规模,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虽然这是说给高校听的,其实中小学也可以参考一下。

第四,重塑教育过程,创造未来教育

教育教学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组织管理改革,都指向创造未来教育的目标。至于未来的教育,不得不提未来的学校,这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在网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非常酷的学校,比如费城未来学校、AltSchool、HTH学校、THINK Global School、瑞典Vittra Telefonplan学校、法国Ecole 42学校等。北京大学附属朝阳未来学校、北京十一中龙跃实验学校、中关村第三小学、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实验第二小学、深圳前海港湾小学、成都实验小学等。都在努力建设未来的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苏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也在努力建设更多的未来学校。这些中外未来学校正试图从学校建设、课程设置、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不同方面探索未来教育的美好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袁振国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对未来教育的内容、手段、学习方法和管理进行了系统思考。他相信未来已经到来,并且即将到来。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也谈到了未来学校可能发生的15个变化。最近,他还谈到要把“危险”变成“机会”,把网络学习的试验田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上海电化教育馆馆长张志在《走进学校3.0时代》一书中也描述了13种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

关于未来学校,用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博士的话来总结,它将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突破校园的界限。学习可以在教室、社区、博物馆、科技馆进行,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学习。任何能达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重构课程体系,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全面的、个体的发展;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式,采用灵活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教师配合学生和家长“计划”课程,“与学生一起学习”,让学校成为美好生活的源泉。

未来的教育和未来的学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如何一步一步地建设呢?在2015年举办的“首届未来学校研讨会”上,我谈到了未来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改革、教育流程再造。今天还是要复习一遍,不仅是未来学校,也是未来教育的三个层次,下面简单复习一下:

第一个层次: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我们认为过去强调建设,现在强调应用,但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很重要的,疫情期间也暴露出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还是很薄弱的。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舍、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这是未来学校最基本的需求。

当然,就学校建筑而言,没有必要建造看起来像未来世界的学校建筑,但如果有条件,我们不妨将学校设计得美观、温馨、舒适、时尚。

就硬件和软件而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以及每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然是必要的。必须有足够的桌面计算、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无线网络全覆盖,随时随地上网。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建设智慧校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第二个层次: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最基本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明确新时代的学习目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学校,通过规范统一的教育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合格的人才,促进了人类的不断发展。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现代学校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存在矛盾,需要重新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当前,培养21世纪的关键技能和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学习目标,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领导力和信息素养等。

基于上述学习目标的变化并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未来的学习方式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注重主动学习。要多采用游戏学习、移动学习、虚拟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习者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注重深度学习。学习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必要鼓励学习者像专家一样考虑问题。他们应该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各种方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综合学习。STEM学习、maker education等跨学科学习已经开始兴起,就是让学习者通过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注重混合学习。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大、中、小学的大部分学习场景中,混合学习应该是最佳选择;

第五,关注泛在学习。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比如随时随地使用平板电脑学习各种知识。同时,泛在学习也强调学习不一定要在校园内进行,要积极鼓励学习者到科技博物馆、博物馆、社会和实地学习。

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要认识到单纯依靠经验很难实现个性化学习,不是因为老师不敬业,而是因为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行为数据必须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才能实现个性化、适应性学习,从而使学习更加科学。同时,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营造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等高层次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目的是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是学习方法,并不代表教学方法不重要。我只想强调,要从注重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以教促学,所以教学方法也要随着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个层次:教育流程再造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革命性变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教学和组织管理的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要善于利用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课程,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破坏性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实际过程中:一是注重开放性;二是注重分享;三是注重多样性;四是注重创新。

在组织管理再造方面,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利用互联网+非核心教学社会化等思维推动教育组织变革。未来,我们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这里特别强调首席信息官制度。在美国,首席信息官是大学里的一个常设职位。2010年,美国有45%的大学开设了CIO职业。在我国,CIO制度总体上还不是很理想,未来一定要重视,否则学校很难像企业一样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二是注重科学决策。涂子培在《大数据》中提到“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华东师范大学陈教授等人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我们已经具备了“让数据说话”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今天宏观调控的本质不是实力问题,而是眼光问题。因此,未来需要关注数据背后的价值,提高教育决策水平;

第三,注重管理效率。管理服务行政后勤不能直接创造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但可以为师生节省宝贵的工作时间。

第四,注重组织变革。在未来教育的组织变革方面,首先要关注组织内部的变革,根据时代要求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和需求,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努力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育生产力;

五是注重制度创新。要特别注重制度创新,不是某个具体组织、具体事物的改革创新,而是学校整体业务的综合创新。比如以某高校的管理服务为例,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求专业咨询机构对整个学校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然后对组织架构进行相应的改变,再要求专业机构开发完善的办公信息系统,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当然,建设未来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需要思考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最成功的学生。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学生,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党和祖国的有用之人。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的学生,我们未来的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天堂。

结语:利用网络教育的契机,创造更好的未来教育

因为疫情,很多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突然变成了现实。过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小规模选择的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看似无奈的选择,为人们重新审视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提供了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思考在线教育如何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在疫情上的巨大投入。正如刘利民校长所说,系统、全面地总结和反思这种“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甚至未来罕见的现象,进而完善教育信息化,改变教育模式,将是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最大价值。

如果还有人不同意,我想回忆一下前面的例子。我记得哈佛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表示,在线教育有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学业成绩差距。结果表明,学校越好,学生越好,越善于利用网络教育,所以推广会更快。但由于部分贫困学校和学生不善于使用网络教育,相对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强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其实不仅仅是个人,学校和地区之前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你不需要学习,但你应该考虑与其他人、其他学校和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差距。

当然,我相信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在这里我想用《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的结论来结束这篇文章:虽然今天我们期待、痴迷、担心甚至恐惧的一些技术在未来可能会消失,但最终大部分都会成为过去的技术,类似于“粉笔+黑板”的隐形技术,成为我们的习惯用法。在技术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整个教育,相信“人是最重要的”,充分继承传统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游戏学习、移动学习、VR/AR、项目学习、探究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式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好的教育,实现幸福生活。

最后,祝疫情早日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