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与贵州茅台相关的“反腐风暴”迎来“续集”。贵州省纪委监委同日通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审查调查;茅台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他们的简历离不开贵州茅台。公开资料显示,张自2011年3月起担任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今年2月被免职。根据他的简历,他曾与落后的茅台集团前董事长袁仁国共事多年。李1994年进入茅台酒厂,从一个供销公司的业务员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管。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任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台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贵州来茂酒业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的中共反腐学者认为,对张和李的调查是近年来围绕茅台的“反腐风暴”的一部分。作为葡萄酒中的奢侈品,茅台是一种稀缺资源。但长期以来,对茅台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此外,企业经营不够透明,为权力寻租带来了机会。茅台一度被认为是一种隐蔽而安全的贿赂。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并日益延伸到国有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观察,茅台高管被捕只是时间问题。下一步,我们可能会看到,国企腐败治理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诚信研究中心秘书长姜来勇告诉中国新闻社。
观察显示,茅台的“反腐风暴”保持着“内外协同”的节奏。在茅台集团内部,当地纪委监委以案为切入点,查处了一批“以酒谋私”的高管,如茅台集团原总经理、副总经理洪,销售公司原总经理马,电商公司原董事长聂勇等。
其中,袁仁国被曝利用职权违规审批专营店和“后门酒”,搞政治依附,通过利益输送谋取“后台”和“靠山”,通过“批酒”谋取巨额私利。大量经销商和供应商想尽一切办法与袁仁国建立联系,并努力转移利益。
“与利用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谋取私利相比,名酒在腐败的环境中更具特殊意义。”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分析,从案例来看,名酒不仅意味着腐败资源本身,还可以作为中介,推动后续一系列其他腐败行为。考虑到腐败环境尚不明朗,部分人对酒的需求还会继续存在,切掉“以酒谋取私利”的利益链条的难度不容小觑。
“仁义第一。一是深挖茅台公司,彻底清理企业内部利益链条,避免公司继续有人‘借酒浇愁’,努力消除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加。这是围绕茅台推动‘反腐风暴’的第一层逻辑。”庄德水说。
另一方面,茅台“反腐风暴”的“辐射”范围远远超出茅台本身。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特权衍生的“以酒谋取私利”问题,是近年来反腐倡廉的重点领域。原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王被曝在家中堆放4000多瓶茅台,事发后将茅台倒在浴室里卖赃物。甘肃省委原书记、贵州省委原副书记王三云,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都存在靠酒吃饭、靠酒牟利的问题。
“这些落马官员的背后,大部分都是想尽办法笼络腐蚀领导干部和他们长期关系网的‘猎人’,酒成了腐败链条上的一环。接连被查,说明党政机关是斩断“以酒谋私”利益链条的重中之重,并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向企业和社会组织拓展。”江来勇说。
对两名茅台前高管的调查正值该公司股价和市值双双上涨之际。7月7日,贵州茅台一度触及1744.82元/股,市值突破2.1万亿元。如何在保护企业合法利益的同时,消除“葡萄酒中的腐败因素”?专家们认为,应该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比如,要加强公司治理,让公开透明成为“必要”。
“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是重中之重。贵州茅台作为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增加透明度,接受外部监督。这些措施也是对企业高管的保护,否则其他高管也会效仿。”蒋来勇指出,政府也要从监管的角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包括为企业创造有利的信息披露条件。
再比如,必须用刚性的监督体系,铲除“以酒谋私”的土壤。
袁仁国被查后,地方大力整治“茅台乱象”,出台多项制度,旨在彻底废除批量零售,切断利用茅台转移利润、以权谋私的链条,杜绝权力寻租空。
庄德水认为,该制度的出台有利于把握前期,将问题保持在萌芽状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制度不能只是“挂在墙上”或“公布在网上”,而是必须严格有效地执行,并树立执行的权威,这样“酒腐”才不会有新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