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明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疫情之下 中美两国的历史责任

栏目:旅游 2021-09-30 19:53:44
分享到:

文字|陈黎明

一百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之前,俗称“西班牙流感”的病毒开始在全世界肆虐。最早的研究认为流感导致2100万人死亡,后来的研究认为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到1亿。一百年后,新冠肺炎正在全世界迅速传播。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新冠肺炎疫情。

一百年前,大流行悄悄入侵人类。先是在备战的美军军营传播,后来士兵把病毒带到了欧洲。被感染的群体不仅有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士兵,还有来自另一边的德国士兵。上至国王和总统、达官贵人,下至黎巴嫩人民,他们被感染时没有歧视或区别。根据当年拍摄的照片,人们戴着口罩,病人被各种方式隔离。当空发生变化时,这种感觉就发生在你面前。

防止全球流行病造成的次生灾害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了不影响战争期间的士气和人民的支持,所有参与国都实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因此,虽然病毒袭击了军队和人民,但媒体不会报道。西班牙作为中立国,没有实行审查制度,是因为没有参加战争。因此,报纸上充斥着关于疫情的报道。结果,人们称这种流感为“西班牙流感”,西班牙成了被污名化的受害者。这场流感不仅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给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1919年初,生病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席了27个战胜国的巴黎和会。在高烧、腹泻和“会议中的紧张和精神崩溃”的状态下,他对其他战胜国的大部分要求做出了让步,包括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以及日本获得德国战前在中国的特权。

一百年后,灾难再次降临,武汉成为最早的震中。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奇怪的病毒,不仅是医学上的挑战,更是对一个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各国根据自身情况相互回应,目前无法进行更多评价。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的标准都应该是有多少人丧生,有多少人被疫情感染。毕竟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是第一位的。在这场大考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动员力和执行力。武汉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医护人员的“逆行”,为人类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令人感动,让人感恩。

疫情结束后,相信有关部门会以科学透明的态度进行充分检讨,总结经验,澄清教训,还原真相。关于传染病直报系统的激活,如何对待举报人,专家组为何需要三次走访才能得出人传人的结论,一些严肃的媒体经历了发帖、删帖、再发帖的捉迷藏游戏,这些都是公众渴望关注和期待答案的话题。

疫情发生后,国家应在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搭建公共卫生应急平台,实现定位、轨迹、预警、通报等必要功能,而不是让全民裸奔在公众面前。现在去很多地方,都要登记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这导致个人隐私信息大量暴露。这不是一个案例,而是一个普遍性的案例。由此产生的长期和潜在危害不应被低估。如何在有效防疫的同时兼顾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次疫情不是病毒第一次侵袭人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澄清这些问题,这样人类以后就不会在同一块石头上栽跟头了。

首先,病毒的起源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遗传学家、病毒专家和流行病学家对病毒株进行采集、测序和比较,进而得到病毒的进化过程和不同地方不同毒株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病毒的发源地和传播途径,这是可以科学实现的。因此,政治家、外交官和广大民众应该理性地等待科学结论,而不是通过口水战在情感上伤害或污名化任何一方,因为这无助于解开谜团,反而进一步撕裂了本已脆弱的信任关系,为人类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制造了更多障碍。

1918年,分离病毒花了10年,又花了10年才得到疫苗。然而,经过多年的调查,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这种流感并非起源于西班牙。和那个时候相比,今天的科学水平大不相同,相信不会等那么久。即使未来确定了病毒爆发的源头,仍然需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杜绝国家和种族之间的对立,防止更大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人类在历史上经历过种族歧视和民族分裂造成的巨大伤害,在重大疫情面前不应重蹈覆辙。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了病毒的命名方法,期望各国不要对任何国家进行污名化或歧视。重大疫情过后,还会有各种“余震”,各国都要了解并做好应对准备,避免或减少“次生灾害”。

全球化不会也不应该结束

至于未来,许多机构、团体和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迎来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些学者和组织将疫情抛向全球化,断言全球化即将结束。也有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有效应对和快速复工复产,世界资本和产业链将进一步向中国集中。这两种观点有些武断,过于悲观或乐观。

虽然全球化的概念是现代的产物,但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典型的例子包括一系列历史事件或过程,如丝绸之路、茶香料贸易和地理发现。工业化之后,全球化速度加快,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提供了更大的地理区域空。正是全球化使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利益交融在一起,减少了以武力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对稳定世界和平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看出,全球化不是预先设计的结果,一声快叫遍地开花,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进化过程。

世界面临的政治问题会因为疫情而加速、维持或推迟,但不会消失。疫情的蔓延进一步验证了,无论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还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病毒都没有国界,没有歧视,对人类没有区别;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利民百姓;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身无分文,你都可能感染病毒。地球村只有风雨同舟,才能共同克服困难。世界仍然面临着许多更加持久和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空空气污染、土壤荒漠化等。虽然这些问题不像处理新冠肺炎问题那样紧迫,但它们的长期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除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在加速。借助新技术、商品流通和人员交流,人们的观念、行为、衣食住行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全世界看同样的新闻、用同样的技术、开同样品牌的车、看同样的电影、听同样的音乐、吃同样的食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作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最接近起源国的英国和美国也没有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也许很多人已经接受了汉堡和可乐,但这绝不意味着麻婆豆腐和北京烤鸭会退出中国人的餐桌。饮食文化有其发展的渊源,未来还有更多空的房间需要拓展。

经济全球化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优化世界资源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商品、技术、信息、服务、管理、资本等要素的跨国流动。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跨国公司首先通过贸易向中国销售商品,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制造的过程;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降低运营成本,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生产基地,从而将技术、资金和管理带到中国,进入在中国制造的过程;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本土科技的提高,本土人才的丰富,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加强,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R&D中心,进入了与中国共同创造的阶段。

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已有数百年或近百年的历史。比如1872年西门子与中国有业务往来,1882年拜耳染料销往中国,1906年通用电气开始与中国贸易,1913年奔驰在青岛设立第一家经销商,IBM在协和医院IBM1934安装中国第一套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是一个市场选择和建立在比较优势上的过程,这与中国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原辅材料供应、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完整性、技术工人的可获得性、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新劳动法在中国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跨国公司确实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然而,转让后,这些公司面临着产业链不完整的制约。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也不是一天确立的,也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

此外,庞大的中国市场仍是跨国公司难以割舍的。简单地将跨国公司分为美国公司、英国公司、德国公司和瑞典公司是有偏见的,甚至是无知的。跨国公司通常在全球范围内分配资源,雇佣当地员工,在当地开发和生产,并为当地客户服务。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人们常常在想,如果跨国公司断供怎么办,会不会带来供应安全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导致暂时断供,不仅是中国公司着急,供应商品的跨国公司也着急,因为断供造成的声誉损害不仅限于中国,还会影响到整个世界,这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会在想象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中美两国的历史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以雷霆手段发起了抗疫和反战运动。与此同时,经济活动突然停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突然意识到,产业链在中国的集中也会带来风险。虽然我国抗疫取得了快速成效,但企业已经进入复工复产阶段,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更多订单,尤其是抗疫相关物资。但长期来看,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预计部分跨国公司在疫情后会慎重考虑产能布局,适度调整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因此,断言全球供应链将继续向中国汇聚,可能是一厢情愿。

我国疫情爆发后,发生了云南在重庆截获防疫物资的事件,两个月后,欧洲也发生了各国截获防疫物资的事件。一些国家出台了出口限制措施,让其他依赖全球采购链的国家措手不及,面临巨大风险。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防疫物资短缺,预示着这些行业需要回到美国,这恐怕很难实现。很难想象美国还能回到口罩、防护服、橡胶手套等低端制造业。暂时的短缺不足以支持企业做出长期投资决策。这些低端产品可以通过战略储备或者暂时增加产能来解决。然而,一些高端生产能力并不在空没有重新布局的领域,如制药和精密设备。由于规避风险,过度集中的产能可能在疫情后分散到更多的国家或企业。一些企业可能会反思长期以来的零库存战略。

中国在防疫取得初步成效后,立即开始通过派遣专家支援防疫物资来帮助外界,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过去几十年世界评选中国为“世界工厂”所获得的奖励。如果中国能够帮助世界渡过难关,世界将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制造业的信心。

在疫情上升的时候,中美两国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这不仅是各自利益的需要,也是全人类的福祉。摒弃纷争,避免疫情问题政治化,避免没有科学依据的争论,同心同德引领全球抗疫事业,早日恢复全球社会经济秩序,是中美两国的历史责任。

IBM积极参与全球抗疫。由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的世界上最快的计算峰会超级计算机正在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治愈新冠肺炎的方法。短短几天,它就能模拟8000种化合物,找出77种小分子化合物,这可能会削弱新冠肺炎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最近,IBM正在与其他公司和机构组成“计算联盟”,为全球科研提供超级计算能力,从而加快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作者是IBM大中华区董事长,由马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