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世界著名童话《小王子》中有一句话:
“仪式感就是让一天不同于其他日子,让一个时刻不同于其他时间。”
因此,我们经常认为法国人非常浪漫,会在各种节日里给亲人和家人制造惊喜。
曾经,我们中国人也非常重视仪式感。在中国古代,我们是一个文明的礼仪之邦。在各种节日里,我们都有相应的仪式和习俗。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仪式,他们会觉得琐碎复杂,给别人和自己带来麻烦。
他们会觉得:
“生日又是一岁?有什么更好的?”
“国庆是一个节日。除了休假跟我有什么关系?”
“情人节真的很难过,是时候绞尽脑汁,想想送什么礼物了。”
“结婚纪念日?你对你的长期伴侣做了什么?”
“过年?现在的年味是什么?这么轻的一年就这么淡淡的过去了。”
那么,你不觉得你度过的每一个如此疲惫而又轻松的假期,其实都是在轻松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吗?
什么是仪式感?
在网上告诉我们:“仪式感是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在我看来,仪式感是“我们热爱生活和世界的重要表现。”
生日仪式是为了庆祝自己生命的诞生,感谢母亲的奉献;
国庆典礼是为了感受国家富强带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这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
情人节的仪式是向你爱的人表达他们愿意为你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真心,因为他们爱你,除了语言上简单的一句“我爱你”,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难忘的时刻;
结婚纪念日的仪式是为了让我们的爱情在琐碎的米、油、盐中保鲜,感恩有彼此的陪伴;
新年的仪式是让我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和家人一起热闹、快乐、开心,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时间。
等待
所以,只要仪式感不丧失,每一年都是有意义的一年;只要不失仪式感,每一个过年都会充满新年的味道。
02.
我曾经是个孩子。说到过年,我总觉得是父母的事。我只负责吃喝玩乐。
这几年有了孩子,自己也成年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
从年前的腊月到年后的正月,从腊八节到元宵节,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最后,我意识到缺乏计划。
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父母,但没有养成过年的仪式感。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突然觉得这对我的孩子不公平。
孩子们需要仪式感,他们需要这些仪式来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今年女儿六岁,儿子三岁,我想打破以往孤独的新年场景,在腊月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为了让孩子了解过年的意义和腊月的习俗,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了这本绘本《腊月之歌》。
这本书改编自中国北方的童谣,虽然我们在中原,但对这首童谣却非常熟悉。虽然有一点点变化,但总的来说,在腊八之后一直到新年,每天都会呈现节日的仪式。
“不要贪孩子,过了腊八就是年。”
因此,童谣从农历十二月初七和初八开始。
“腊七巴拉,粥香,除尘去旧迎新”
“二十三、到明年”
“二十四、祭祖”
“二十五、大岗位”
“二十六、贴春联”
“二十七、准备新衣服”
28、棍烤架
……
到了腊月,我们就可以开始和孩子一起准备过年了。
这种努力、期待、准备的行为,在全家守年夜饭的当晚,一起倒计时达到高潮。
在这之前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大日子。这是我们为新年举行的仪式。是在孩子心中种下年味的种子,种下爱家爱生活的希望。
我们用绘本《腊月之歌》告诉孩子腊月的每一天该做什么,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然后,看完书,家长和孩子根据书中的童谣和画面场景一起合作。
清洁,清洁,
福字贴上了,
包饺子的包饺子,
有红包的红包...
孩子们会愿意帮助父母做这些事情,他们会享受这些事情,他们也会感到充满了新年的快乐。当他们喊出“过年”这几个字时,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所以不能因为怕繁琐的麻烦,就抹杀孩子的仪式感和对节日的期待。
03.
《十二月之歌》的画家张云录
绘本《十二月之歌》可以快速帮助孩子认识新年。童谣朗朗上口。图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设计系的自由插画师张云录的作品。她长期从事绘本和插图的创作。她的作品契合孩子们的视角和喜好,有着浓厚的生活氛围。我相信孩子们会对新年有更好的理解和更多的期待。
当孩子在绘本的影响下对新年有了憧憬,慢慢地,我们能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仪式感,还有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年的味道正在消退,很多人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忘记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
年味浓的时候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实践和传承。
所以,元旦只是我们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洞。让我们撕开这个口子,让更多的文化涌入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爱、文化和庄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