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我在市场上卖了钱,我非常喜欢。红绿相间的北海票赚了930。”这是一首流传于冀鲁豫边区的民歌。民歌中的“北海票”是海兴北海银行河北-鲁班支行秘密印制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北海银行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兴印北海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逐渐沦陷。除了对中国人民进行野蛮的军事侵略,日本军队还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对金融领域的掠夺,各根据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北海银行应运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北海银行冀鲁边支行曾长期在海兴县活动。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它印制发行北海币,为抗日根据地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海兴县原党史办公室两位主任寇永文、李兆欣多次考察这段历史。在他们的不断追索下,“货币战争”在硝烟下逐渐恢复了明朗的面貌。
羊圈下的“秘密”
在海兴县苏集镇仙庄村,有一个农家院,表面上和其他农家院没什么区别。北面有三间正房,一明两暗,对面有三间南房,两排房子相对。东西两侧有一人高的院墙,构成严谨的独院。
李兆欣指着院子的一角,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隔墙外有一个羊圈。北海银行冀鲁边支行印钞组在羊圈下面的秘密工作室里印钞。”
房子的主人赵,当时还不到30岁。除了种地,他还和别人合作做生意,经营羊毛。他家南屋住着七八个陌生人。表面上和他是业务伙伴,实际上都是印钞组的工作人员。
20世纪80年代,多次到赵家中,听老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院子的西南角以前是厕所。如果你进去扫去地上的灰尘,你会发现有一块木头做的地面。当你抬起木板时,会露出一个洞。沿着洞走是一个地下室,长5米,宽4米,高2米。中间的梁柱上挂着一盏用于照明的刊头灯,灯下放着三台大小不一的石印机。靠墙有一张木桌,上面有纸、墨水和新印的钞票。”他说。
印钞组正上方是羊圈,两个通风口位于羊圈内。羊的移动声和嘈杂的声音正好掩盖了地下的印刷声。
边区的工作人员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掩护,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因为北海银行河北鲁班支行最初并没有在这里设立,经过几次迁移后才逐渐稳定下来。
时间可以追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逐渐沦陷。早期活跃在津南、路北的共产党人,勇敢地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成立了“华北人民抗日救亡会”和“华北人民抗日救亡军”
当时日伪通过发行大量伪钞破坏了根据地的货币流通秩序,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量也急剧增加。黄金、白银、法币、日本假币和地方杂钞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给日常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
“冀鲁豫边区的博真、廉贞、新海三县,一些奸商运了大量整箱的联合法币,然后高价收集粮食、棉花等原料,有时一麻袋票子换不出一麻袋粮食。假钞以低价大量购买银元和铜币。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杂钞。有些商人甚至用带鱼纸来盖章,作为货币使用。”李兆欣说。
危险随时都会到来
1938年9月,以萧华为首的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直抵冀鲁豫边区,改组华北人民抗日救世军,调整充实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在第一次军政会议上,萧华提出了办银行的想法,但他忙于整顿组织、发展武装,被拖垮了。
1940年下半年,金融市场混乱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边区党委决定,由边区财经委员会副书记、福建专署财务总监加拉负责筹建边区银行。
1941年5月,上级派4名工作人员到嘎拉,他找到了懂印刷技术的李。在新海和无棣交界的周良志村,用平版印刷机印刷粮票,用平版印刷机印刷小报,修建了地下室。把平版印刷机拿来,开始印钞。
因为敌人不断的“扫荡”,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银行也不可能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很快,印钞组从周良志村搬到山下的孤岛村和窝土村继续印钞。
在沃图村,印钞机被敌人发现,印钞人员被迫转移。1942年初夏,银行的一台编号机在成家楼被敌人发现丢失。随着环境的恶化,银行已经无法继续工作。
1942年8月,冀鲁豫边区党委指示银行迁往盐山县马厂、仙庄、傅长风。领导和发行人住在马工厂;小石印花机分为两组,一组住在仙庄,另一组住在傅长风;印刷单位住在周良志。
海兴县仙庄印钞集团旧址,图中老人为赵
“三个印钞组都是群众谷仓和羊圈下挖的地下室。他们被木工店、刻字店和羊毛店所覆盖。各小组之间没有直接沟通,材料的收集和成品的发放都是在晚上12点以后通过沟通课进行。”李兆欣说。
在此期间,北海银行冀鲁滨支行得到了稳定和发展。这种稳定的背后,是边区群众的智慧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在搬到这里之前,边区党委派人对这里的环境和地形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并与山寨户赵商量,借用隔壁邻居家的羊圈到下面的地下室工作。
“为了不被敌人注意,地下室在夜间被当地民兵悄悄挖走,甚至挖出的土会用篮子运回其他地方,然后撒上干土,不留任何痕迹。地下室修好后,他们把平版印刷机拆开,分块装运,重新安装。”李兆欣说。
搜查中,他还了解到印钞组刚搬到这里,食物无法送达。工作人员的吃住完全依靠当地党组织和赵家。赵一家的日子很苦,吃了七八口饭,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赵家从不叫苦,也从不泄露秘密。后来,党支部经常悄悄把动员的粮食送到赵家。
印钞细致费力,容不得半点差错。此外,没有电,光刻操作是手动操作的。又黑又潮又饿又累,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印制了上万张钞票,分发到冀鲁豫边区。
“为了加班,工作人员马宏奎在摇动手柄时筋疲力尽。手柄突然反转,打在他脸上,两颗牙被打掉。是赵的母亲治好了他,赵为他摇手。”李兆欣说。
赵还担任印钞组的了望和联络使者。每天,他提着粪筐转身。当他发现敌人的情况时,他很快回来,拉了两个通向地下室的铃铛。听到铃声,同志们立刻停止工作,钻出洞口去做他们的“羊毛生意”。有一次,两个工作人员来这里取票,正好赶上日军“扫荡”,不得不在野洼逃亡了十几天。赵和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假装放牛拔草欺骗哨兵,坚持给洼里的同志送饭。
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
一方面是不断“扫荡”敌人,另一方面是几近崩溃的金融体系。在秘密环境的掩护下,印钞的工作人员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争分夺秒地印制和发行钞票。
初期,北海银行冀鲁边支行只有两台小石印机和5名印刷人员,印刷油墨和纸张非常紧张。嘎拉曾经通过亲戚在天津买了20令纸,一些墨水和花柱,设法从燕山石印局搞到了两套大石头印刷机,晚上偷偷运到了根据地。连同一台脚踏打号机,这是银行印刷组的全部机器设备。搬到马厂和仙庄后,银行增加了一些专业设备。
李兆欣说,银行初期印制的北海钞票只有几毛钱,最大面额是一毛钱。纸币很小,类似于纸币,然后逐渐变得规则。马厂、仙庄时期,有1角30、5角30、1元30,票面印有“北海银行河北-鲁边”字样,1角30为铜币;五毛钱绿色,图案是以小山为背景的玉皇庙和山前放羊的老人。
银行成立前半年,发行了10多万张北海钞票。随着形势的发展,发行量越来越大。1943年,北海海运出去的纸币只有一次达到100万元。
北海币发行之初,部队到哪里,北海币就发行到哪里。北海钞票与法币、伪钞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在敌占区,敌人逮捕甚至枪毙了那些花北海钞票的人。
为了占领市场,稳定物价,繁荣边区经济,边区政府出台了“推法币、打击伪钞、消灭土司钞票”的政策,与敌人展开了货币斗争。1943年4月,冀鲁边区战争管理委员会规定:“自32年5月1日起,无论公私货币、市场交易、粮税缴纳、债权债务以及我边区一切货币金融活动,均以北海纸币——本位币——为单位计算书写”,“确定‘冀鲁边’字样的北海纸币为边区流通本位币。”对于法币,汇率是20%,“逐步贬值是60%,50%,30%,这些都停止在市场上流通。”原则上禁止假钞和土耳其钞票的流通。
因为北海纸币的发行是建立在边区生产发展和政权军事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所以北海纸币成为边区流通的主要货币。一首曾经在边区流传的民歌:“我在市场上卖钱,心里喜欢。红绿相间的北海票赚了930。”不难看出北海纸币在边区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现在庄的地下印钞集团秘密工作不到一年。1943年4月,日伪开始大规模“扫荡”,敌人增加了许多据点,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扫荡”和清扫。西边的尤村据点离现在庄只有两公里,东边的苏集据点离现在庄只有2.5公里。出于安全考虑,上级决定1943年4月印钞集团撤出仙庄,向东部沿海的丘陵和郎坨子、后庄地区转移。
后来,由于邢仁甫兵变,银行迁到了沾化县的新拆迁户。1944年初,该行印务组组长带领30多名工作人员到山东垦利县北部的向家村,与清河区支行合并,更名为北海银行渤海支行。冀鲁豫边区和清河区并入渤海地区后,另一部分印钞工作人员继续沿丘陵印制一些渤海钱币,有的还以丘陵为背景图案。之后,银行在战火下多次搬迁,1948年冬天全部搬迁到济南。194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与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沧县特区开始发行人民币,北海币也被收回。
在沧州党史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47年6月15日,沧州市解放。随后,新成立的市人民政府向沧州的工人、贫困群众和辛勤劳动的教师提供救济,共发放北海币2000万元……”可见,北海币曾经在沧州发挥过法定货币的作用,也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