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6岁前的孩子特别喜欢动画片?为什么他们特别喜欢用木偶、玩具甚至枕头“说话”和“说话”?
为什么他们玩的时候听不到大人说话?总喜欢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为什么孩子四五年级成绩变化大?有些孩子以前成绩不好,现在突然开始懂事了;而且有些孩子以前成绩很好,现在却很差?
......
当你关注这些现象并产生疑惑时,认知心理学的大门已经向你敞开。
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的范畴。
先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喜欢动画片和无生命的物体说话?
这是因为2-6岁的孩子在思维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论,也就是他们分不清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往往会把人的意识动机和意图延伸到无生命的东西上。
问题2:为什么他们玩的时候听不到大人说话?
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是自我中心主义,他们缺乏选择意见的能力,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很难知道别人的观点。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4、5年级开始分化?
这是因为在四五年级,也就是11、12岁的时候,孩子的认知已经进入了抽象思维的复杂阶段,学校教材的难度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些认知发展顺利的孩子会表现得很自然,就像“开悟”一样,而那些认知发展有障碍的孩子则会表现得很差。
认知发展理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最权威的理论,由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所谓认知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觉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获得经验。他们的语言尚未完全发展,但他们可以在9-12个月内获得永久的经验。
什么是物体永久性?这与皮亚杰的实验结论有关。他发现婴儿最初对世界的印象是短暂的。
给他们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就会伸手去拿。
但是当成年人在抓玩具之前用布盖住玩具时,他们会停止抓玩具,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好像玩具已经不存在了。
婴儿在出生九个月后才会继续寻找。
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当婴儿不能感知玩具时,玩具仍然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物体永恒性的开始。
第二阶段,运行前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泛灵论。如前所述,孩子分不清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往往会把人的意识动机和意图延伸到无生命的东西上。
第二个特点,自我中心主义,就是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很难知道别人的观点,认为事物都是自己看到的,不可能有别的观点。比如“集体独白”就是指孩子在别人面前大声对自己说话的独白。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他们会陷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中,而不管别人是否在听。
第三个特征,思维的不可逆性,是一个简单的解释。比如你对幼儿园小朋友说你有两个苹果,老师就多给你三个。你问现在有多少苹果,他会回答,有五个,然后再问。现在小明来了,给了小明一个,还剩下几个苹果。
第四个特点是没有得到物体守恒的概念。这也是皮亚杰实验的结果。
皮亚杰向孩子们赠送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并给它们装满了等量的液体。孩子认为两个杯子装的液体量相同后,将一个杯子里的液体倒入一个相对较高但较窄的杯子里,问孩子:“这个杯子里的水和这个杯子里的一样多吗,是少了还是多了?”
实验中发现,6岁和7岁以下的孩子只能根据杯子中水的高度来判断水量,而没有考虑杯子口径的大小。
但是6、7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都能给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就是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的直径来确定杯子里的水量。
这说明6、7岁以下的孩子没有物体守恒的概念。
第三阶段,具体操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例如,在开始学习操作时,孩子需要折断手指或数棍子。
第二个特点是他们获得了守恒的经验,包括质量守恒、重量守恒、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
第三个特点是他们的思维开始出现多维度,即可以多角度思考。
第四个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是可逆的。他们明白,曾经是一团土的飞机模型,可以再次变成一团土;他们也明白8珠加6珠等于14珠,6珠取14珠,剩下8珠。
第五个特点是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可以开始认可别人的观点,调和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客观的。事实上,一些成年人仍然以自我为中心思考。这种去中心化的过程将会继续。
第四阶段,正式运营阶段。
这一时期,孩子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层面,不再依赖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而是可以通过假设推理回答问题。
皮亚杰对发展理论意义的理解,在于它对儿童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的父母理解了这些概念,他们就可以对如何选择和安排孩子的文化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首先,课外辅导的内容要与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选择课外文化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要与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尤其是要看课程进度和课程安排,是否有明显超出其认知水平的内容,是否可以适当超前,但不能超前太多,否则孩子无法理解,造成严重的学习心理负担,效果适得其反。
第二,要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注意环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带孩子去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看一些经典的音乐剧和戏剧,接触一些著名的大师,和一些著名的老师交流。可以申请一些符合他们年龄认知的高水平课程,有利于他们的认知发展。
第三,关注孩子的性格差异。归根结底,我们不应该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而应该和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成长和进步了。
在孩子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一个老司机带路。沈叔叔愿意和你一起走老司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