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贴上了“汉奸”的标签,证明了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在民间的影响力远大于严肃的历史书。从历史上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来看,曹操完全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无独有偶,在李世民只有八九岁的时候,当刘文静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和这个有潜力的明星做朋友,甚至私下里还在裴济面前称赞这个年轻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像亨克一样豁达,而神武和韦祖如出一辙,他虽然年轻,但在世界上只有才华。”。也就是说,李世民兼有刘邦和曹操的优点,是平定天下的非凡人才。
刘文静是后来李家崛起时的头号功臣,能力和眼光毋庸置疑;在这些人才眼中,曹操的基本形象是:神武。
巧合的是,在他执政的后半段,李世民路过虞城时,公开向曹操表示敬意。在自己的悼词中,他评价前任:“柱子的责任和时间是一样的;仁义的功德非凡。”这是拯救人民的支柱。
“最会骂人”的大作家鲁迅,在近代喜欢吹毛求疵,直接称曹操为英雄。“曹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党羽,但无论如何我一直很佩服他。
我们的开国伟人认为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使遭受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
因此,曹操之所以成为“汉奸”,很大程度上受《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立场的影响。按照小说中的观点,拥护刘的是好人,自立的是汉奸。
这纯粹是站起来说话的问题。恒凌皇帝把汉朝折腾死了,饿死了地,老百姓闹革命了,他敢说支持刘?汉廷为了镇压起义,以饮鸩止渴的方式任意划分权力,导致割据割据,天下大乱。这些问题靠“扶汉”的绝招就能解决?
封建王朝的道德应该来源于它能否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让百姓安居乐业,能否内强外强,而不是皇帝姓什么。封建制度下,老百姓说白了,都是被剥削的。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根据姓氏选人?这是在找香烟。
曹操之所以取“奸夫”之名,可能是因为他对名门望族的压制,以及对重刑的坚持。乱世重典,严格但公平的法治,比宽松但自私的人治,不知强了多少倍。而且,很多朋友可能不相信,“义正言辞”的刘备,在占领蜀地后,实行了比曹魏更严格、更严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