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两天拿着交通卡游遍长三角打卡世界遗产好玩有意义吗?
昨天早上,我在苏州的细雨中醒来,开始了长江三角洲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二天。
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陵墓之一,每年秋天都会有很多杭州人来此打卡
昨天早上8点06分,我在苏州火车站乘坐开往南京的G7102次列车,1小时20分钟后到达南京火车站。二等座票价是99.5元。
之后我还是刷了交通联名卡,进入南京地铁,乘坐3号线到鸡鸣寺地铁站,然后换乘南京20路公交车去明墓。
明墓
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独龙府,玩珠穆朗玛峰下的明墓,门票70元。东临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代朱元璋和皇后的合葬墓。因马史皇后谥号为“孝高皇后”,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明陵占地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陵墓之一,有“明清第一皇家陵寝”的美誉。2003年7月,十三陵和明代英雄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说起明孝陵,很多人都知道有“神道”,在三国时期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周围蜿蜒曲折,形成北斗七星般的弧形。
在神道东段,道路两旁依次有两对狮子、大象、独角兽、马等石兽,共12对24件,每件立于双膝之上,与侍者相遇。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墓的礼仪要求,各有各的含义。
明孝陵神道最佳观赏季节通常认为是秋天,道路上覆盖着金黄色的树叶,美丽而耀眼。我在杭州的许多朋友在秋天来这里打卡。
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是神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美不胜收,在里面感觉清新自然,有一种夏天难得的清凉感。
公交车和地铁“穿”过南京城墙,正准备申报世界遗产
从明孝陵出来,我坐了南京20路公交车,回到了南京市中心。途中,公交车经过南京城门太平门,越过南京城墙,以“穿城门”的方式进入市中心。
下午我坐地铁去南京南站坐高铁的时候,地铁列车也经过了南京城门的昌赣门,也“刺穿”了城墙,驶出了南京城的核心。
公交车和地铁穿越城墙的画面是六朝古都南京独特而美丽的景观。南京城墙始建于明代,蜿蜒于山水之间,全长33.7公里,外城周长60余公里。它是中国最大的城墙,也被世界纪录协会选为“世界最大的城墙”。
南京的城墙
目前,南京城墙与Xi安、临海等国内城市城墙正在形成中国明清城墙工程,准备申请世界遗产。
在南京的城墙内,有许多美食。
昨天午饭时,我在南京的美食聚集地之一红庙品尝了特色小吃的鸭血粉丝汤。
一碗鸭血粉丝汤由鸭血、鸭肠、鸭肝、鸭汤等粉条制作而成。南京人曾经开玩笑说“没有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这足以说明南京人对吃鸭子的热爱。
离开江苏南京不到一个小时,我已经站在了安徽芜湖的长江岸边
下午3点54分,我在南京南站乘坐G7093次列车到了这段旅程的最后一个城市安徽芜湖,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二等座票价是31.5元。
离开南京不到一个小时,我已经站在芜湖的长江边,享受着“不归之河”的壮美。
这时,距离我们坐地铁从南京城墙下穿出只有一个多小时。
国家文化保护单位芜湖海关旧址就在长江边上。这是一座美丽的西式钟楼建筑,建于100多年前。每层的窗户都有自己的特点。二、三层为圆形舷窗,二层舷窗饰半圆形拱门和项链。它既结合了轴线、对称、主次顺序等经典原则,又吸收了文艺复兴后的建筑潮流。
芜湖海关旧址
参观完芜湖海关旧址和长江后,天渐渐黑了。去凤凰美食街品尝了芜湖特色美食虾仁面。
虾仁面是芜湖当地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奢侈品”。它曾经在中国出版过。70多岁的芜湖市民潘先生坐在我旁边吃面条。他说小时候生病或者过生日只能吃一碗虾仁面。
虾仁面
耿福兴的虾仁面是用长江大虾的种子,混合多种食材,用手捏刀削面烹制而成,非常好吃。这样一碗虾仁面,每份卖10元,挺实惠的。
在享受了面条和汤之后,芜湖已经灯火辉煌。这个周末我即将结束为期两天的长三角世界遗产之旅。昨晚7点54分,在芜湖火车站乘坐G1881次列车返回杭州。
苏州人坐高铁去无锡上班。马鞍山人带着孩子在南京过周末
除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和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昨天的旅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三角不同城市之间的融合感,或者说“同城感”。
昨天早上,在我乘坐的G7102次列车上,我遇到了住在苏州新区的苏州人郑先生。他说,坐这趟火车从苏州到无锡只需要15分钟左右,他每天都坐高铁去无锡崇安寺附近的单位上班,没有任何不便。
“苏州和无锡的交流一直很密切,距离也很近。天气好的时候,你可以在无锡的高楼上看到苏州城的房子。”郑先生说。
昨天下午,我在南京南站等G7093次列车时,发现这列开往安徽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城市的列车,候车的乘客很多。
站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从南京上车的乘客大部分是周末来南京玩的安徽人。
我和一位来自马鞍山的龚女士聊天。她说早上带女儿坐高铁去南京,逛了新街口,吃了广东菜,给女儿买了玩具,现在要回马鞍山。“回家吃饭吧。”
“马鞍山有很多人在南京上学、工作、生活。我经常来南京。马鞍山和南京越来越像一座城市。”龚女士说。
快速发达的交通网络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这给不同的城市带来了越来越强的融合感。也让我们在周末两天内“走遍长三角三省一市”成为现实。
记者文/图
编辑朱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