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写作是一种技能,它不应被视为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加以实践,并自悟之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学生的好处。所以,在多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坚持给学生写日记是顺理成章的,而不会觉得有多难。但是当我接手一年级的时候,面对这些孩子含糊不清的口头表达和莫名其妙的交流,我真的很茫然。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话,不会写,所以无法执行日记教学计划。怎么办?顺便问一下,这些低年级的孩子不会说话吗?让他们说!所以“讲日记”的想法让凌乱的心豁然开朗。
那么,“讲日记”是如何工作的呢?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吧。
家长的记录,老师的检查——养成“说话”的习惯
《说日记》中的“说”一定是孩子说的,不是父母教的。因为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有,孩子说几句话比较好,就坚持下去。如果孩子犯了明显的错误,家长在改变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原因,和孩子商量,同时鼓励,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刚开始,孩子可能知道晚上想聊日记而不提醒,聊起来会很开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有些懈怠,所以老师必须每天提醒他们,并动员家长有时间就坚持下去。
写什么,怎么写——制定“说”的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六七岁,这是好玩的年纪。要想有效完成“讲日记”的任务,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坚持。
首先,在学生的课间游戏中寻找话题,安排他们日记的内容。每天我一定会参加学生的课间游戏,深入学生中间,感受学生的语言和想法,及时做出指令,吸引大部分孩子参与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拍手游戏,玩得很开心,但是旁边的一些孩子只是默默地看着,似乎很想参与。于是,我迅速动员了拍手的孩子们,让孩子们一起玩。开学前,让孩子们交流:你上课的时候玩什么游戏?你在和谁玩?怎么玩?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相互交流。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他们非常高兴地告诉父母他们的日记。我心里就多了一点欣慰:只要老师有心,用心坚持,孩子们的课间游戏就是“讲日记”的不竭资源。
二是让听故事成为“讲日记”的好资源。我每周至少拿出一节课作为故事听力课,不是老师讲,就是学生讲。听完故事,让孩子们交流:今天谁讲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故事里我喜欢谁?为什么呢?晚上《说话日记》还有一个话题,孩子们很喜欢。
第三,让亲子阅读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空谈论日记的空间。小学生下午4点放学,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以用黄金时间来形容。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收获多少!“问运河那么清楚,因为有活水的源头”,这将为孩子们的“说话日记”增添更多的活水。同时也增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真是一举两得!有些家长可以说是我们班亲子阅读的榜样。他和孩子一起读的书,并不局限于最简单的绘本阅读,而是已经带领孩子读完了著名版本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且他们的孩子特别感兴趣,每天看完一个故事还要再说一遍,而不是让妈妈把她说的话写下来。长此以往,孩子的收获有多大!当然,也有家长做得相当不错,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可以尽情“讲日记”。
人为的事情会发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记的内容会更多、更全、更广。
分级奖励、交换和展示——注入“说话”的力量
作为成年人,有了奖励机制,他们会更加努力。对于孩子来说,奖励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老师奖励。每次检查和复习日记,一定要分层次奖励。奖励坚持说日记的人,说得好的人,进步的人。同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二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孩子在日记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节,以班级交流和小组交流的形式展示出来,表扬奖励好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讲日记”中来。第三,父母的奖励。比如每隔一天奖励孩子喜欢的书、玩具等,目的是提高孩子写日记的兴趣和热情。
当然,“讲日记”活动也有弊端。总有五六十个孩子不想讲,有些家长忙得坚持不下去。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讲日记已经被视为每天晚上的“大事”。相信在家长的配合和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说日记》一定会为孩子的口头表达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