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的虚实问题
时间:2019年7月20日
地点:首都图书馆
演讲者:曹立波
今天我们讨论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在《红楼梦》中,作者写了很多人物,这些人物和作者实际创作时的原始生活有什么关系?有的涉及技巧问题,有的涉及艺术创作问题。我在这里拟了这样一个题目:《红楼梦》里的人和曹雪芹面前的人,我们来讨论一下红楼人物的实际情况。问题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以我想在这里做一个粗浅的尝试。
在这个人面前,我们会想到贾宝玉的四首《咏物诗》中曾经写道:“春梦里的人。”《红楼梦》中,曹雪芹前面是哪些人,谁是梦想家,都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
首先,其实这部小说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包、戴、柴,肯定是比较虚构的。作者曹雪芹和小说中的贾宝玉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像薛宝钗、林黛玉,想想看。一环胖一环瘦。就连林黛玉也有氏的美称。杨贵妃、石、等作家身边的女性在哪里?真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应该继承了上一代文学和文化的许多基因。
但是有些东西——《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世界的小说。父母的仪式简短,流言蜚语,甚至日常生活琐事都会来自生活。有时候,时间,空,甚至药材、食材都可能被搬入小说。
此外,从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有些人物根据善恶尺度不够饱满。因为我们说按照善恶的尺度,人物应该是有利有弊的。我们常说理想人物是圆的,就像写林黛玉、薛宝钗一样,找不出优劣的界限。就像讲三国演义一样,老师要用一个立体的或者一个正方形的东西作为教具,我们可以看到正面、侧面和背面。但是讲《红楼梦》要取一个圆的对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角度。从这个角度站是优势,从另一个角度站是劣势。我们看《红楼》里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是非曲直?谈到柴与戴之争,读者甚至“挥旧拳”,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要欣赏姐姐的真诚,就要接受姐姐的小家子气;如果你想喜欢你姐姐的慷慨,你必须能够接受她姐姐的才华。从这些角度来看,人物是立体的,圆形的,被赋予了善与恶。
但有些人物并不具备善恶赋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仔细思考小说中的李纨是否只有优点;而赵阿姨为什么万人嫌弃,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她的优点写出来,基本上都写缺点。为什么这些人物不符合“善恶赋”的艺术特点?也有可能这些人物比较接近原始的生活形态。这是我们今天一个半小时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看时间空的线索角度,通过时间空的宏观线索来探讨书中人物的生活背景。我们说生活的背景是真的假的,但我觉得是真的假的。《红楼梦》中空的背景主要是荣宁贰负和大观园。在谈空的时候,小说中一定有一些真实的写作元素。但是在应用文的基础上,有很多空的艺术创作。
林黛玉入贾府:运河之旅与黛玉入贾府的年代。
先看林黛玉进贾府。至于林黛玉入贾府,我们可能要这样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宝黛第一次见黛玉时黛玉多大。因为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语言,你看到的不是六七岁就是十三岁。哪个版本更合适?《红楼梦》之所以美得像个谜,我觉得很多版本的《红楼梦》似乎都构成了一个月亮的轨迹,像月亮一样美。这些版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六七年版和十三年版都很重要,这是不同版本的问题。
针对不同语言的相关版本,我们将讨论黛玉入贾府有多久,是一个月还是八年,可以确定黛玉入贾府的年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基础版是陈赓版
我们来看看宝黛第一次见面时黛玉的年龄。我们把小说文本提供的各种时间线索联系在一起。你看,第三遍,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那就是红皮红楼梦。它的版本是陈赓的书,会这样写。第三回,凤姐问黛玉:“姐姐几岁了?而且还上过学?你现在吃什么药?”一连串的问题,戴宇都没有回答,这似乎不合理。这里很多人从中学开始就接触到黛玉进贾府的文字。这段文字,无论是1996年还是现在的2008年,在黛玉的眉眼中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上一版是:两条弯弯的烟眉似蹙而不蹙笼,一双眼睛似兮。其实后来的版本借用了藏文版的话,就是:两道弯弯的眉毛似蹙非蹙,一双眼睛似哭非哭。这里比较年轻的学生,刚从高中出来,一定有哭着露眼睛的印象。大家都觉得这样可能更合适,因为林黛玉不是笑了一辈子,也不是一直哭。她一定有情绪,有喜怒哀乐。这时我刚进贾府,就遇到了贾,说起了黛玉母亲的死。于是,贾母也对王熙凤说:“我够好,你却要招我。”。很明显,林黛玉只是哭了,所以说她“泣不成声,露了眼”更合适。但是大家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王熙凤问:“我妹妹多大了,还上学?”林黛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手中陈赓书的版本状态。
关于六七岁的说法,沿着这个版本的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我只是看了第三遍,第二遍是第一次介绍黛玉:“宝宝叫黛玉,年龄五岁。”我们关注时间、年龄和关键信息。所以,如果你把《红楼梦》读得很深,那你一定是数学好。然后他写道:“又是一年,但是这个女学生的母亲贾夫人因病去世了。”是黛玉的母亲去世了。所以大家看到的是五年加一年,所以林黛玉失去母亲的时候才六岁。过了一会儿,我分享了张爱玲的读书经历。她忘记了“一大堆时间”,直接用五加八做了十三。事实上,戴宇此时应该六岁了。
第二次,我们看到有一个相对的参照系。冷子兴把宝玉介绍给贾雨村,“现在他七八岁了”。宝玉七八岁,黛玉比宝玉小一点。这次他真的六七岁了。根据这个红楼的线索,宝黛第三次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七八岁,六七岁,一个真正的青梅竹马,她完全猜不到。
13岁的说法从哪个版本可以看出来?几个版本里,都写了黛玉对凤姐的回答。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几个版本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季毛本。刚才说的陈赓本,比这个鸡毛本晚了一年,龙年,兔年。我们刚才提到的陈赓原版在哪里?藏于北大图书馆,80层版本,中间缺两层,相对完整。这本自制的书在哪里?藏在国家图书馆,但不完整。这本集贸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我们现在叫它藏文版的杨,也就是藏文版的杨,曾经叫它《红楼梦》。它藏在哪里?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本书有40篇手稿,都有黛玉的答案。
黛玉回答说她“十三岁”。根据张爱玲的相关研究,她手里只有杨赞本,没有自己的书。
看看刚进嘉福的黛玉到底是少女还是少女?如果她六七岁,她就是个孩子。现在看来,他们有些人还没上过小学,对吧?如果你十三岁,你已经进入初中,也就是一个是少女,一个是少女。我们再来看看程一本。乾隆五十六年在程维元和高鹗,第一本活字印刷出版的书叫程甲本,第二年乾隆五十七年修订出版的书叫程一本。其实,程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初出版的《红楼梦》校勘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年出版的《红楼梦》纪念版,是以成毅的《红楼梦》为蓝本,国学大师开始注释
程一本写道,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看到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儿”。各位注意,这种形态应该有多大?马登婷婷的女儿,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牧的诗,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很熟悉,那就是“蜷起13年有余,豆蔻年华止于二月初。春风沿扬州路十里,卷起珠帘还不如。这里我们看《十三余年冰壶》,这是一个有着悠久豆蔻历史的少女,也印证了黛玉初入嘉福时的年龄。这是程一本给据说十三岁的黛玉加上这样一个情态。
不管你是六岁、七岁还是十三岁,你如何解释这个版本的不同语言?其实这个版本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曹雪芹的爱情理想。这个理想中有三个重要因素:他希望包和戴之间有两个因素,一是一见钟情,二是知己。作者六七岁写的时候,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需要强调的是,没有猜测;写十三岁是为了强调一见钟情,因为是时候种下爱情的种子了,甚至一拍即合。因此,两人初识时,越剧版《红楼梦》被很好地诠释了出来,那就是“外宾在你面前清晰可见,你心底就像一个老朋友。”“我以前见过这个姐姐”。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作者不愿意放弃这些因素,不同阶段的修订也存在矛盾。所以作者希望一见钟情,也希望六七岁或者七八岁的时候没有猜测。因此,如果作者的想法不愿意放弃,版本之间就会产生矛盾。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理想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67岁论与13岁论的矛盾,也是小说艺术结构的问题。在艺术结构上有一个矛盾,就是当它想要统一第三次、第二次、第四次的时候。可以看到,第三次和第四次在写法上是不同的,但都是寻求统一的变化。第二次宝玉七八岁,第三次黛玉六七岁,第三次和第二次年龄统一。但是让我们看看第四次写的是什么。我想我在中学的时候,选择了语文课本《红楼梦》中的第四次,也就是葫芦僧破葫芦的案例,强调小说中四大家族的问题和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矛盾。当贾雨村审理此案时,事实上他知道冯远已经死了。待要判凶手时,闻得他咳嗽一声,取出守护人物贾薛,都是傲骨全损,哪一个不能动。所以我就把这个香菱给了薛蟠。这里的人都说贾雨村是中山狼。从感情上看,贾雨村确实可恨,但从意境上看,作者其实想让香菱跟着薛蟠进贾府,对不对?然后找薛蟠的麻烦,让他离开。然后香菱又进了大观园,香菱学诗去了。虽然甄印石在小说的开头看破了红尘,但他的女儿依然要认真地行走在红尘之中,从小说艺术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是可以接受的。
从意境来看,薛宝钗第四次明显到了什么年龄?选秀女孩的时间到了。在清朝有一个间接的参考号,就是蒲松龄的未婚妻刘还没有结婚,但是因为她在选秀少女的年纪,刘氏家族担心女儿会被选上,早早送到了婆家,就去留在了蒲家。我们可以看到,订婚的女人很早就被放入了丈夫的家庭,因为她担心选秀的女孩。此时八旗选秀中女性的年龄是从14岁到16岁。例如,当袁春进宫时,她14岁就去了皇宫。可见此时宝钗更合适。因为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十五岁就要过生日了。于是宝钗第四次十四岁了。为了与宝钗的生日相统一,第三次戴宇的年龄是十三岁,而她和第四次寻求的是一种统一,所以十三岁的矛盾是否可以从艺术结构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作者想照顾第二次,所以他六七岁,第四次十三岁,有两个年龄系统。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黛玉进嘉福时几岁?与黛玉在进嘉福的路上走了多久有直接关系。张爱玲有一本书《红楼梦中的噩梦》,论述《红楼梦》的完成,注重版本的讨论。其中有一章《红楼梦详解——论全抄本》,是梦的手稿,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藏文版杨。不是写着黛玉十三岁吗?张爱玲说过这样一段话:“无可奉告,可能是后来的抄本,根据早期的抄本记载,但前十八回是另一个出处,没有按照行程改动。第十七次到第十八次被分成了两次,这显然比陈赓要晚。”张爱玲非常仔细地看着这个细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色封面《红楼梦》取材于陈赓。如果你打开目录,你会看到第17次和第18次是连在一起的。十七、十八一直没有分回来,其实它们是两个故事,一个是写大观园,另一个是写袁春省亲。如果你看到第17个和第18个没有被分回来,那就是早了,分开的时间比陈赓晚。
张爱玲接着说,她觉得梦稿里还有三句话,就是杨臧的第三版:“黛玉回答:‘十三岁。’又问...“其实我们说张爱玲没有看到她自己的书。当时张爱玲写《红楼梦》的时间是1967年到1977年,远在美国,资料有限,尤其是没有自己的书。这三句话在季茂的书中也有发现,梦稿没有加进去,但张爱玲当时没有看到季茂的书。
张爱玲说第二次的黛玉是五岁——我们说张爱玲读书不仔细,是因为她母亲又去世了一年,她没有加上,应该是六岁。从扬州到北京走了八年,也就是十三减五等于八。她推断黛玉去北京的路上应该走了八年。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是走了八年还是走了一个月,可以找到一些间接的论据。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咨询了扬州的三位学者。对于扬州运河的哪艘渡船戴宇进入嘉福登船,他有不同的看法。京杭大运河在元代比隋朝短。清代,全长约1800公里,杭州到扬州不到600公里,扬州到北京的水路全长约1200公里。我问过一些专家,我说我很期待有一天能乘船从扬州到通州,因为通州是京杭运河北段的起点,也就是南向的终点。大家都说黛玉落地的地方,大概在通州。像这样大约1200公里。我们从小说的细节说,黛玉始于冬季,不是漕运的高峰期。这时,她走得很顺利。虽然河水不太满,但她走得很平稳。然后林黛玉和贾雨村一起去了北京,冬天在扬州的一个渡口登上了船。是广陵驿站、东莞古渡还是皇家码头?以后游览运河的时候,再好好看看。总之,她不会去瓜州古渡口。因为要南下,瓜州古渡不得不南下。
黛玉从扬州的渡船上穿过京杭大运河。她白天旅行,晚上休息。为什么说她白天旅行,晚上休息?我们看香菱和黛玉谈去北京的路。当万川在那里的时候,她看到“日落在渡口徘徊,晚餐烟从房子里飘了出来”。我想和同学们分享这一幕。去年暑假去了通州,晚上在那个码头真的体会到了“夕阳余晖在渡口,夜宵烟自屋飘”的意境。不过香菱歇脚的码头不应该是通州。到了通州,我会把车和车一路送到嘉福。所以,海湾就在京杭运河从扬州到通州中间的一个码头上。粗略计算一下,如果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一个月就可以到达北京。
我们来看看清代一个人的游记。和《红楼梦》同一个时代,康熙时期,一个人的游记里详细记载了他从扬州到北京去了多少天,在北京呆了多少天,从北京回到扬州的时间。我和同学分享这个间接的间接证据。
康熙时期,有一位名叫程廷的学者,酷爱写游记。写游记很重要,将来他可能会留下非常重要的历史地理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程廷出生在安徽,却在扬州长大。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1713年,是康熙六十大寿,康熙的生日是3月18日。这次程廷详细记录了他从扬州到北京的旅程。程廷从扬州北上为康熙庆生,然后从北京南下。他每天都有游记。我一天一天加,往返77天。肯定是扬州,因为还涉及到一些地方,比如扬州竹玉湾景区。从扬州到北京,他走了23天,在北京呆了25天,详细写了他去北京的地方。返程29天。他中间有途经泰山的相关记载,所以这条路应该是水陆并进的。不管是23天还是29天,大概用了一个月。黛玉进了贾府。如果她这样走,她应该已经走了一个月了,还在六七岁,因为她在路上没有加几年。
刘奶奶进了贾府。
再说一个问题,就是刘姥姥进了政府。刘姥姥的问题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甄、贾、冷、刘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进行过讨论。刘姥姥在小说结构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甄印石、冷子兴、贾雨村相比,刘姥姥出场率更高,参与故事情节的概率更高,参与故事情节的情节也更多,因为小说里写的是刘姥姥三进贾府。第一次进入是在第六次。第40次和第41次我都写她很幸运,因为贾府第一次帮了她一把,刘奶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从丰收的时候带来新鲜的瓜果蔬菜来孝敬贾府的小姐们。她很幸运,出乎意料地受到了贾府的热情接待。我们看了17、18遍宝玉、贾政一行人向大观园敬献匾额,大致写了“游风赖艺”“知止清分”等各种建筑的对联和匾额。但具体进入这些玄关大殿,还是从刘奶奶进入贾府的角度来看。所以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所谓的三晋嘉福,我们说最近四十次来了不止一次,一般说是三晋嘉福。
刘姥姥,她住的人,肯定离贾府不远,不然她无论如何也要来。但在小说里,却写成了“千里之外的小家庭”。不管是千里之外,还是到嘉福需要很长时间,真的有假写真写的问题。
刘奶奶其实住在北京郊区,不在千里之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说里她住在北京以外的地方,所以一大早在路上就没吃早饭。到了贾府,王熙凤请他吃早饭。从这里的时间信息来看,她离北京很近。小说中,其实一开始我们说《红楼梦》前五回是总策划,也就是前两回是家庭悲剧的开始,第三回四回是婚姻悲剧的开始,像爱情悲剧的主人公林黛玉,第三回四回分别进入贾府的婚姻悲剧的主人公薛宝钗。第五次,借助贾宝玉的神游幻境,用倒叙的方式写出了这些人的论断和歌曲。这部小说有结局吗?这些人的结局是第五次用倒叙写的。前五次是小说的大致轮廓。《红楼梦》的结构就像一张渔网,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种立体的形状就像网络上的渔网和大绳。所谓程序就是前五次。好了,那么小说的真正开始,千行线索的真正开始,网口的真正打开是在第六次。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郭蓉府,贾宝玉就先试性。第一,开头就是开头,所以开头有结构。作者曾说,这是故事的开始:“傅蓉一所房子里的人是值得的,虽然人口少,但从上到下都是。也有三四百鼎;虽然东西不多,但一天也就一二十件,像一团乱麻,根本没什么头绪做个节目。”作者也在思考程序是什么。灵感来了,我在想从哪个人那里写什么东西。只是突然,从千里之外,是一个小家庭,我从刘奶奶开始写作。是不是千里之外?"这只是一个小故事,"刘姥姥自己说,"虽然我们现在住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你注意没有,她其实离京城很近,而且总是在天子脚下。所以,刘姥姥还是觉得还有机会去北京淘金。在长安城,小说里没有北京。我们看到的首都是长安。真的是长安吗?从京杭运河的角度来看,不应该,所以在小说中写长安或杜中也是一种遵循中国古代文学习惯的表达。
还记得《长恨歌》是怎么写的吗?“中国的皇帝,渴望能撼动一个帝国的美丽”,对吗?写的是唐朝和杨贵妃,但强调的是韩和黄有不同的色彩。还有一种写清朝的方式,用汉语说唐,但是写长安的时候没有提到北京。天子脚下,到处都是钱,却没有人拿。刘奶奶强调了这一点。第二天黎明前,我在第二天黎明前出发了。然后他问他奶奶有没有吃早饭。刘奶奶说她一大早要去这里,那里有时间吃早饭,就把早饭带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刘奶奶家离北京很近,这次信息不错,空之间的信息不错,告诉我们刘奶奶和的距离。
我们再来看看。到了贾家,得了二十二两银子。从当时的价格来看,刘奶奶在这样的家庭住一年就够了。还有一个消息是第三十九次办蟹宴的时候,因为史湘云想请诗社,但是夸了海口之后,缺钱了,薛宝钗就帮她出了包围圈,求哥哥薛蟠送几筐螃蟹,摆了几桌蟹宴。刘奶奶看到螃蟹宴,就数了数,说这螃蟹值五毛钱一斤,十斤五块钱,五毛五两五,三毛五五,然后摆上酒菜。一共二十多块银子,阿弥陀佛。这顿饭的钱足够我们这样的农民生活一年。这里的资料告诉我们,她从嘉福那里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对于这样一个农民来说,确实够生活一年了。这个信息对应的是价格问题。我们考虑一下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有一些间接的论证。
首都师范大学侯辉教授写过一本《唯物主义的红楼梦》,曾经写过《金瓶梅·食·食》,也是从经济和价格方面强调了时间背景的问题。在这里,借助他的结论,他说在米价方面,刘姥姥在这里有一笔横财,那么22两银子能买多少米,今天大概6000元,能买23400公斤大米,足够一家五口吃一两年。这是清朝早中期的物价情况,所以22两银子应该是实打实写的。
刘姥姥的形象是想象中的千里之外的京城,但22两银子足够一年的生活费。这个小人物的伟大作用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信息,不仅仅是小说艺术结构的作用,还有《红楼梦》写作时代的一些经济信息。
贾迎春嫁给了孙绍祖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人是贾迎春。刚才人文社的编辑也问了,说曹先生写了《红楼十二女传》。你以为除了薛宝钗、林黛玉,一共写了十五个女人。我来说说迎春、探春、惜春这些人物的作用。我觉得这些角色的作用也很重要。像袁莹谭Xi其实是一个组合。贾府四小姐——袁应潭,从批语来看,她们的名字都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原、应、悔。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四位女士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从丫鬟的名字可以看出,贾元春的丫鬟执琴,贾迎春的丫鬟下棋,贾探春的丫鬟侍书。有些版本在等书,西春的丫鬟在画画。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漂亮的女仆,下棋和书法?其实迎春的丫鬟除了下棋,也有小丫鬟绣橘子,一起是棋类游戏,还写自己的特长,比如下棋、书画。但同时我们也说,像贾元春这样进入宫墙的人,像贾锡纯这样逃进空门的人,是有代表性的。在当时的社会中,我们说它既是一个皇家社会,也是一个宗法社会。毕竟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像滩纯这样的女性,因为她毕竟是姑姑生的,即使她有丰富的经验。迎春的婚姻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她的婚姻,其实在小说里写的是她的判断,她的所有歌曲都强调“孩子是中山狼”,都强调她“一载赴黄河”。
让我与你分享这个。我记得十年前教的文学课。他们打算在嘉福演林黛玉。有迎春、探春、惜春三春。每个人都有台词。探春自己说“你聪明,有野心”,很漂亮。即使你珍惜春天,也是“可怜的绣娘,独自躺在古佛旁,身披青灯”,还是挺美的。然而饰演迎春的学生特别尴尬。她说:“曹小姐,你能给我找点别的吗?我去的时候是“中山狼的下属”。似乎她没有遇到迎春的身份。她在强调迎春的悲剧,于是给自己找了另一首诗,像写大观园。在这里,我们强调一下“从属中山狼”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它强调的是春节。在红楼十二女的判词中,有的写一辈子,有的写一件事,所以春节就是写一件事。什么东西?婚姻的问题。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一件事可以展现她的一生,所以女人的不善良是非常致命的,这是这样一个悲剧的开始。”下属中山狼,成功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至黄河”。我们来看看迎春嫁给孙绍祖的事实,其实她写的是父母包办的商业婚姻。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性,所以迎春的悲剧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我们看到它揭示了大同的信息和军官的信息。也就是说,孙绍祖的人生经历其实直接指向了曹寅的祖父曹严阵曾经在大同工作的历史信息。当我们看的祖父曹在大同的工作时,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曾写道,他被任命为浙江盐务律师。然而,近年来,大同一位红色科学家曾写过《重建大同城镇碑刻考》一文。大同确实有这样一块石碑。2006年见面的时候也是亲眼所见。他介绍的祖父曹曾经陪伴多尔衮。这篇文章发表在2003年的《红楼梦学刊》上,大家可以详细再读一遍。曹在担任大同知府期间,为修城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他恢复了大城市的形象,然后去了浙江工作。
这段经历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高祖军事地位问题和大同问题都出现在迎春之夫孙绍祖的家史中。在第七十九部小说中,在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的细节中,这次下面写的是什么?薛蟠又嫁给了谁?薛蟠的《悔嫁河东狮》就是对比写的。
第七十九回,他写道,这竹简是石人大同人,祖上是军官,那天宁荣福的门生,也是世交。事实上,他曾经在荣宁大厦的门下。在这里,“大同”和“官”两个字呼应了曹对的寄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实际上并没有在这里写更多关于祖先的信息,而是写什么。因为这个官出身,也成为贾政对迎春婚姻不满的原因。各位请注意。贾政是一个非常优雅的人。当他为孩子选择配偶时,他会想到什么?我想找到“诗的贵族家庭的起源”。他认为不是名门望族,所以只有贾赦愿意嫁给,不高兴,王夫人也不愿意。于是,贾不遗余力,选为迎春。我们可以在这里关注。虽然贾母不开心,但她觉得她父亲应该负责女儿的婚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贾政将来是否会掌管贾宝玉的婚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件事情中推断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
《红楼梦》没有炫耀家族历史,只讲述了一个不在乎天因的中山狼的故事。本来是孙嘉熙在门口拜的,但是孙绍祖反而说那天你爷爷在的时候,他想给我们看财富。因此,春节遇人不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安排和买卖给一个乖乖女带来的不幸。让我们注意。贾赦卖迎春多少银子给孙绍祖?我们是互动的,你答对了一个问题。五千两银子,那是庄稼人多少年的生活费,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迎春的婚姻悲剧与袁春入宫、惜春入空门等特殊情况相比,更具普遍意义。
……
今天,我准备了另一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讲一遍,呈现给大家,就是小说中艺术形象的结构。在人物塑造上,大多是善恶分明的人物。只有李婉和赵姨娘的性格比较单纯,这与她们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比较近有直接关系。和宝钗、黛玉一样,都是胖瘦相间,继承了前代的文化,又有很多前代的文学基因在里面,所以这两个人物都是虚构的。
至于贾宝玉和作者的关系,我觉得不能划等号。作者更有可能是遗腹子。小说中,父母双全的人物真的很少,但贾宝玉和贾元春的父母健在。如果要说一个遗腹子,贾兰更有可能,但是他并没有参与剧情,所以曹雪芹并不是和书中的人处于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处于一对多的关系。许多角色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甚至在刘奶奶敲门打秋风的时候,或许曹雪芹晚年与家人一起吃粥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刘奶奶形象。和探春一样,作者的人生经历可能对探春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把探春写得活灵活现。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物艺术创作的空比较大。
最后我想说,如果曹雪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放在贾兰身上,他的意境往往是贾宝玉的形象,他的人生原型对应着两个艺术形象。生活资料就像酿酒一样。从美食到美酒其实是脱胎换骨。因此,从生活素材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是一种艺术升华。今天,当我们讨论真实与虚假的问题时,我们最终应该陷入艺术升华的问题。今天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