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长的一些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教育孩子。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有趣的儿童心理效应。
西方人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禁果效应也叫亚当夏娃效应。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越是隐藏或禁止的东西,越是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单方面禁止和伪装造成的反向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对孩子来说也是,不懂禁酒令只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做,我就越会做。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禁果效应”,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可能比单纯的劝说和禁止更有用。
印记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鸭子、鹅等动物幼崽出生后会追逐看到的第一个物体,并学会跟踪物体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也存在于人类身上。婴幼儿在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从外界获取信息。
印迹印象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及时把握孩子的各种敏感期,比如刚出生的视觉敏感期、咬人的食欲期、扔东西时在空之间的探索期、自主进食的敏感期等等。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对学习某些技能或行为特别感兴趣,所以及时抓住敏感期可以利用孩子的高积极性,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技能。
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可能会造成学习困难和一些不可逆的影响。
溢出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马克·吐温有一次听了牧师的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的演讲很感人,于是打算捐款。
但是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他就开始感到有些不耐烦,决定捐一点零钱。
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马克·吐温就决定不捐了。
演讲结束,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一分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过多刺激、过强或动作时间过长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在教育和批评孩子的过程中,你可以点击他们,不要一直执着于他们的错误。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翻旧账。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说同样的话,可能会导致孩子不耐烦,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它是指人们对某种情况的感知所形成的预期或预测,会使情况产生适应这种预期或预测的效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堂课上做了一个不经意的观察,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把名单递给老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都是智商型人才,未来一定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老师们被要求对这份名单保密。
一段时间后,正如罗森塔尔所说,名单上的学生在学校越来越好,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些孩子长大后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
其实名单上的名字只是罗森塔尔圈出来的,孩子们之所以进步,是因为老师们相信,被选中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聪明。
在与这些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表现出期望和鼓励,而这些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更加自信积极,进步也会越快。
俗话说:一句好话冬天暖,一句坏话六月伤人。经常给孩子鼓励的话语和赞赏的眼神,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和上进!
喜欢今天的内容,记得关注分享,让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