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社会产生的信息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尤其是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信息资源总量呈爆炸式增长。
据研究机构统计,20世纪60年代,人类世代的信息总量约为72万亿字,到了80年代扩大到约500万亿字。从1985年到1995年,信息总量增加了2400倍。
如果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英语就像一条线。如果我们想增加信息量,只能延长这条线。
其他唱法,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在信息承载能力上与英语相似。
形声字中有一种拼音,它不同于形声字,比如英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比如汉语拼音、韩语谚语、越南语都是拼音文字,通过标注现有语言的发音来记录。
拼音的发音与英语不同。一个英语单词有确定的意思,比如上面的信息,但是如果和上下文无关,就很难区分拼音的意思。比如汉语的“功夫-功夫”有不同的意思,但是因为发音相同,拼音就是功夫,所以不能单纯用拼音来识别。这种现象在韩语和越南语中很常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韩国身份证上用汉字标注的名字,只是为了区分同音字。
2.表意字符是二维平面字符
当今世界表意文字的代表是汉字。汉字就像一幅画,可以集中大量的信息。当我们看一个汉字时,我们的大脑可以快速解读文本中包含的大量信息。
在汉语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成语和典故。只用四个字,就包含了一个可能需要数百或数千字才能讲清楚的故事。信息的承载不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性格。
在表意文字中有一种不同的日语,它与汉字中的一些音标“假名”混合在一起。这是日本人的聪明创造。毕竟汉字来自中国,汉语发音和日语发音完全不同。有些地方用假名表达比较流畅,但重要的信息用汉字表达,比如人名、政府机构等。
表意文字的学习和阅读效率远高于形声字
1.汉字识别是一种粗略的识别
读汉字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对于一段文字,往往是一个粗略的识别,往往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识别,而是逐字逐句的识别整个文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比如铁路部门提醒市民,如果今年十一黄金周有外出计划,可以根据行程安排和火车票销售预安排提前完成购票。很多单词的顺序是错误的,但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发现,也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基本上一眼就明白了意思。
这种现象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符号,凝聚了大量的信息。当我们学习时,我们会在大脑中留下每个符号和相应的信息。当我们看到这个符号时,我们可以快速调动相应的信息,并在大脑中自动排列一段文字的信息。因此,我们不需要完全看到汉字,只要眼睛对准它们,大脑就已经自动识别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高效阅读,一目了然。
2.录音需要准确的识别
以英语为例。读一段英语需要非常准确的识别。
首先,由于英语单词的长度,比如“信息性”,我们很难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来,识别的速度比“信息性”慢很多。
其次,英语包含多达16种复杂的时间变化,在英语阅读中必须加以区分。
第三,因为形声字是口语的记录,在表达上很难凝练凝练,而汉字在书写上可以概括到极致。比如前几年我们发电报都是按字数收费,所以汉字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比如这个口头表达:“你妈妈病了,病情很严重。可能不会持续很久。你必须赶快回家,否则你可能见不到她最后一面。”这种口语是用电报形式写的,上面有四个字:“母亲的病很快就会回来。”
汉字的高效率给了中国人学习和研究的优势
汉字的信息密度、识别效率和识别速度给了中国人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天然工具。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一优势,我国的发展将再次站在世界前列。
很多人会反驳这一点,说:看看西方科技有多发达,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为什么你的中文这么好,中国却这么落后?
事实上,这种说法在今天并不新鲜。早在清末民初,一大批进步学者就曾大声疾呼废除汉字,全面使用拼音文字。这些人包括钱宣彤、胡适、谭嗣同、鲁迅等人,他们看到晚清的贫穷落后,把责任推到儒家和汉字身上,要求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改用拉丁文字。
事实上,这些先生们错了。中国的落后是由于思想的落后,制度的落后,农业文明落后于工业文明。这样的责任,汉字很难承担。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在17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被野蛮落后的奴隶制部落文明所征服,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停止甚至倒退。
今天,中国已经认清了方向,我们正在努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汉字作为一种利器,一定会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