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袜子 世界袜都大唐村:每家每户都生产袜子 年产300亿双 遍布全球

栏目:军事 2021-10-07 05:49:00
分享到:

闯入者

18岁的宋婷生平第一次看到如此巨量的袜子。数百台织袜机高速运转,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棉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耗尽更换,堆积成一箱箱的成品。她身后是一个400英亩的纺织袜城,有1000多个门面和500多个拥挤的摊位。

那是2002年,她刚刚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从湖北老家来到浙江诸暨大塘镇。她被1200公里外的乡镇商业世界震撼,时隔近20年依然难忘。

没有想太多,亲戚把宋婷带进了一家工厂。织袜女的生活枯燥乏味。因为机器24小时工作,工人们分两班,在宿舍和流水线之间来回奔波,她甚至没有时间在镇上走来走去。

当时,她不敢出门。在上下班的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人打架,都是当地的混混,他们冷酷无情。

江浙地区的乡镇经济往往是“一镇一品”的模式,全镇人几乎都在从事袜业相关的行业。利润高,管理不够规范。村民家家户户引进织布机,小作坊之间竞争激烈。

留守

与打工妹宋婷不同,50岁的杨保军是大唐镇的第二代袜子。他出生的时候,大塘镇还是只有几百人的大塘村,散落在低矮的山丘中。浙江中部地形崎岖,当地居民以种植桑麻为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塘村还是吃不饱饭,一些头脑活跃的村民开始编织一些手工艺品来换钱贴补家用。

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说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些做小生意,赚点小钱的人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诸暨最早的袜子市场出现在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火车站,但大多数时候,买卖双方几乎只露过脸,被税收、“走私”等机构“割资本主义尾巴”击倒。

这个火花,落在大塘村,渐渐变成了燎原的火焰。杨保军十几岁时,村里出现了手工制作的抖袜机。大部分村民都是宗族亲戚,很快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袜子。晚上,屋子里到处都是织袜机的旋转声。每天早上6点开始,村民们会提着竹篮,在省道两侧近一公里的地方自动排队,给南来北往谋生的人卖袜子。

父母,加上杨保军和他的弟弟,只能在手摇织袜机周围生产袜子。如果我们一天24小时连续生产100双以上的袜子——当然,这至少需要四双袜子中的一双晚上不睡觉。

做袜子能赚钱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周边乡镇的人来到大唐学习艺术,那些做袜子买袜子的人几乎把这个小村庄炸裂了。聚集在大唐汽车站附近的商贩看中了金航公路和邵达公路交叉口的一片桑园,这里交通更加便利,第一个袜子市场诞生了。围绕这个市场,大唐逐渐形成了产业链。

失败

当杨保军的事业蒸蒸日上时,经过大约10年的努力,工厂的妹妹宋婷也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机器。她已经熟悉了袜子的生产流程,大唐镇从纺织原料的生产、销售、印染到袜子的定型包装的成熟产业链一条龙服务,给了这个曾经的打工女孩尝试创业的机会。

当时我哥哥宋振东来避难。

宋振东曾经是家乡湖北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后来随着下海的浪潮辞职,自己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他拿出所有积蓄,来回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以此来弥补衣机费。短短两年时间,员工人数已经扩大到100多人。

生意兴隆的时候,合伙人突然动了心思。一夜之间,所有的工人都被撬走了。那是服装生产的旺季,他赔光了所有的钱。

走投无路的宋振东在姐姐的袜厂里看到了生机。他原本从事的是高挑的服装生意,但他不喜欢袜子。虽然姐姐也是老板,但在大唐数千家袜厂的庞大产业链中,她并不起眼。但他发现,与服装行业相比,袜业没有旺季,本土市场有成熟的国际销售渠道。

宋振东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唐镇没有KTV,也没有麻将室。大唐本地人会开豪车下地干活,不改变农民本色;他们回到工厂后,立即换上了五菱汽车,穿梭在不同的原料厂和印染厂之间。

变革促进者

大唐镇每年销售袜子近30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球人均4双。地球上几乎每个人都穿大唐的袜子。

这个庞大的产业也成为很多人定居的基础。

努力学习半年后,宋振东创办了自己的工厂。现在,他有几十名员工,工厂的规模和利润也在逐年扩大。去年,土生土长的杨保军也更新了200多万台袜子制造机器和设备,一次更新60台。

图|宋振东的制袜车间 图|宋振东的放养作坊

电子商务渠道的兴起为这些本土和国外的斗士提供了新的可能。2015年是大唐袜业线上销售的爆发年。无论是大唐镇袜业电商联合会的成立,还是首届网袜交易会的举办,都为传统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宋婷再也没见过斗殴。封闭、混乱、野蛮的环境已经成为过去,没有牌照的三轮摩托车早已被禁止上路。

从1988年到2019年,30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大唐从一个农业小镇转型为工业小镇,再转型为智慧小镇。

杨保军的两个孩子都在上中学,所以“第三代袜子”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他亲身经历了竹篮、手推车、三轮摩托车作为袜子运输工具的垦荒时代。随着袜业的成熟,大唐从村到镇的土地面积扩大到53.8平方公里,配套的服务业更加齐全。经济耐用、人货可拉的五菱汽车,已经成为创业者的标配。他们每天开着车逛大街,拉着货远到义乌杭州,过年拉着亲戚和货回老家。他们不怕环境危险,事业和生活都很顺利。

图|“五菱村”遍布全国 图|“武陵村”遍布全国

大唐只是千千的“武陵村”之一。5000多家工厂退出了产值50亿的世界袜业帝国。乡镇财富创造者宋立科振和杨保军朴实而脚踏实地,开着一辆卡车带动一个家庭和中国的民间经济。我们探索的“武陵村”现象背后,恰恰是中国乡镇经济蓬勃发展、普通百姓依靠自身勤劳创造、改变命运的时代缩影。

现在,杨保军已经50岁了,他仍然精力充沛。他急着发货,和我的对话被打断了好几次。我只听到卡车启动的轰鸣声,他用很难听到的诸暨方言喊道:“生意又来了”。

*文本中的字符都是假名

-结束-

作者张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