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刘禅的评价很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主要是因为这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他投降曹魏后,说:“我在这里很开心,但我不想蜀国。”。这句话显示了他的野心,只为找乐子。第二点就是他和那些昏君没什么区别,重用黄皓这样的宦官,让宦官掌权。第三件事是没有野心。开始时,邓艾率领2万精疲力尽的军队突围到成都,但刘禅直接弃城投降,没有任何抵抗的意愿。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责任呢?所以后人提起他,他很失望,以为帮不了他。不仅如此,《三国演义》中还有这样的情节。赵云急欲救满身伤痕的阿逗,这阿逗却睡得很沉。刘备非常生气,想把孩子放下。许多原因描绘了一个“无能为力”的形象。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小说中刘备的愤怒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构的,所以这里就不多提了。毕竟,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也不能证明阿逗帮不了他。毕竟当时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除此之外,其他三件事的真实性还有其他解释。问对蜀有什么看法。回答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但他没有想到舒。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晋春秋时期,真实性有待考证。即使是真的,也可以说这是司马昭的诱惑之语。若答非所问,误了蜀,则危矣。因此,刘禅的回答是明智的,他可以证明他没有恢复国家的野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还是很聪明的。至于黄皓的发挥威力,也被后人夸大了,但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有邓艾大军来到成都,刘禅居然有了抵抗。他派诸葛瞻和他的人去攻打邓艾,但他在绵竹被击败,全军覆没。在这一点上,成都没有任何抵抗。更何况邓艾的军队如此强大,如果不在开城投降,那么这个城市的百姓将会受到牵连甚至被屠杀。刘禅不想看到这一幕,而是投降了,这也是为了人民。不能说他帮不上忙,也不能说他无能。因此,最能说明他“无能为力”的三件事现在都缺乏论据。事实上,刘禅不是买不起,但也很有能力。乱世之中,刘禅坚持做了四十年皇帝,实属不易。而在失去诸葛亮之后,他支持了蜀汉将近三十年,这证明了他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刘灿禅在这样的乱世中坚持了这么久,他有什么能力呢?首先,他有明确的治国方针。刘备死后,政府掌握在诸葛亮手中,统治了将近十年。这期间,诸葛亮只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个是北伐,第二个是屯田生产。虽然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北伐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这种积极的进攻策略可以使蜀国发展顺利,不会很快被曹魏和吴栋消灭。从全局来看,这个策略基本上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掌权。一般来说,皇帝掌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会压制和削弱官员。比如历史上万历皇帝对张的镇压。然而,刘禅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做,而是给予了那些大臣足够的信任。诸葛亮留给他的那些人赢得了他的重用,没有被冲走。
此外,刘禅还继续北伐,按照进攻为主的策略,没有考虑其他办法。但是,他并没有生搬硬套,反而还做了一些改进。比如缩小北伐规模,以前是全国进行。现在,人力投入已经减少了很多,很多时候,人们仍然被允许在田间生产。这个调整也是正确的,就是能让蜀汉稳定发展,一举两得。第二点就是他的协调能力很强。诸葛亮死后,蜀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处于无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很容易造成法庭混乱。因为有些人不会安于现状,他们都想成为领导者。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相反,它使蜀汉部队更加团结,顺利度过了这一非常时期。
也许有些人不认为这是刘禅的能力,但蜀汉的大臣们性格很好,不会做那样出格的事。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既有内部斗争,也有形势严峻。姜维领兵回朝鲜时,建议刘禅除掉黄祖。而诸葛瞻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此时姜维不能被牵制在外,黄皓不能被清除在内。可见此时蜀汉内部矛盾极大,大臣之间的争斗也很激烈。那么问题来了,大臣们打得那么激烈,为什么没有发生什么巨大的冲突,然后就发生了政变什么的?这只能说是刘禅的功劳,他的协调能力非常强。
比如姜维想杀黄皓的时候,刘禅这样说:黄皓只是个小太监,掀不起什么风浪。你为什么要玷污你的手?这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黄皓虽然想玩权力,但是他没有能力,还在我的控制之下,所以他不需要死。而对于诸葛瞻的话,他多次表示,姜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然而,刘禅仍然坚持信任他,没有怀疑,仍然给他兵权来领导军队。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刘禅的大局观念,妥善协调部长之间的矛盾。因此,刘禅仍然非常强大。不能因为做不好某件事就说他“帮不上忙”,这有点太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