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贴吧哔哩哔哩》等各类测评内容时,很多人总会听自己喜欢的钢笔品牌是什么品牌,却很少有人说自己最不喜欢什么品牌。鉴于我的书法偏于收藏而非学术研究,偏于当下生产而非老款,我个人并不喜欢造型复杂、历史知识众多、被很多老板诟病的西递力和百里金这两个品牌——太过复杂,烧钱烧脑。但至少他们两个也是西方五大制笔厂商中的两个,所以我就想着收集一些常见的旗舰机型,赶紧把事情搞定。对西飞力旗舰的评价,我已经安排大家淡定;今天我们来看看百利金生产的两大主力旗舰,M800和M1000。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简单的说一下M系列笔的发展历史。百利金于1950年推出400系列钢笔,确立了黑金绿条的经典配色。这个产品也随着二战战败后德国生产大量工业产品赚取外汇支付战争赔款的历史进程走向世界。当时体积小、造型轻的钢笔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追捧,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尺寸M800是1987年推出的。当时正是钢笔厂商采用复古风格的黄金时期,贝瑞金也根据其400款的风格和配色推出了M800,被评为前五。后来大钢笔逐渐受到市场的好评,百利金也将M1000推向了前。
买这两支笔的时候,搭配的是最简单的G5小礼盒,拉出式打开:
打开后,你会发现一个由仿皮制成的信封状储笔袋
解开蝴蝶结,看看里面有没有钢笔。
当笔帽合上时,两支笔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差别。它们有着同样的德·莱斯绿线,同样的设计理念,仿佛一个一米八二和一米八零的人并肩而立——M1000只比M800长5毫米,厚0.8毫米,不仔细观察很容易混淆。就握持感而言,M800在脱帽书写时大小刚刚好,而M1000虽然有点厚,但与白乐30和万宝龙149相比还是略显纤细。
但是笔帽一旦摘下,M1000马上就会给M800一个教训——这个差距太明显了,而且笔尖的大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鉴于Palikin的笔尖组件拆卸极其方便,这里有两张笔尖的对比图:
现在生产的笔尖是18C-750单鸟双色笔尖,M1000和M800是垂直拉伸而不是按比例放大。其中,M1000笔尖前的兰花图案由两条细线组成,而M800是一条。
接下来,我们都最喜欢尝试写作。呃,有点翻车了。见下图:
都说M800的书写体验相当不错,书写时笔尖坚硬,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度,打磨过的胖头让它真正做到了四面光滑、出锋。可惜滑的有点没头没脑,控制笔不方便。虽然对于中文写作来说,我们还是希望一支笔会有一个好的前端能力,但是它可以在任何方向任何角度保持前端。百利金也有点技术,呵呵。这种抛光的风格和中性笔略有相似,写字时可玩性不强,但作为学生党的工具笔和生产力工具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所谓翻车指的是“老大哥”M1000。因为它的笔尖比M800长很多,宽度也没有相应的大幅度增加,所以使得这支笔柔软但没有弹性。用力按压就能轻松劈开1.5毫米的厚度,就像用毛笔写字一样。第二点就是这支笔的下水太丰富了——我买了个F尖的男生,你直接给我提供了BB尖的水量,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写立体字,打开运河。打磨的方式还是一样,“不可能全方位出人头地的中国克星”。这些因素让我在尝试写这十几个汉字的时候感到不舒服。我甚至认为这支笔的设计者和打磨调试人员在写字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中文是什么。这支笔在网上有很多评价。当我看到他们用OB小技巧写英语的时候,他们感叹写起来很舒服很轻松。我有点生气。你好。
接下来,关于购买建议,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想说什么——就一句话,想买就买M800。它提供了良好的握持感,通用而独特的书写体验,经典与豪华并存的外观价值,以及性价比的出色平衡。2000元的价格,配得上很多笔友心中的唯一。此外,巴里金的新配色每年都在变化,其强大的凤尾能力易于拆卸。如果你喜欢,你总能找到你喜欢的配色方案。
除非你有收藏的爱好或者只是买支笔阅读,否则不要从生产力工具或者“享受写作乐趣”的角度考虑M1000。作为工具笔,很难取而代之,作为娱乐玩具笔,也不符合我们国人的口味。如果你恰好写字母字符比写汉字更频繁,我觉得M1000还是可以考虑的,但最好选择B端或O开头等斜体提示作为Stub提示。f尖M1000生产出来了,估计会丰富产品线。我买这个M1000的时候,碰巧一个笔友的哥哥快年底了,他缺钱写回自己的血;当时买价还不错,满心欢喜,以为又赚了一笔。结果真的是一分钱。
另一方面,百利金设立M1000这样的产品线可能是个错误。M1000的诞生更像是钢笔行业Peer Pressure的产物——你有Oversize 149,它有bock和jowo的8号尖,没有Oversize我都为它感到惋惜。众所周知,旗舰不一定意味着大尺寸。小而美也是一种合适的品牌文化。我过去喜欢大尖笔。我输入了149,白乐定制乌鲁西和写乐kop,直到这支笔翻了才停下来。回过头来看,大尖笔看起来真的很气派,感觉用的材料很豪华,但是经常拿在手里,往往是几支中号的笔,真的很好写。为了观感上的震撼和面子上的奢侈而强行追求这样的行为,和当年日本钢笔的k金大战有什么本质区别?我觉得这方面要慎重考虑,无论是对于个人爱好者还是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