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唐诗避不开,论唐诗,李白、杜甫也避不开。毕竟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而杜丽是并肩站在山顶的两位最高领导人。
虽然“文不为先,武不为后”,但关于谁是“唐诗第一哥”和“诗圣”,一直有很多争论。有人喜欢李白刚强的行为空和超群的儒雅,有人喜欢赋的忧国忧民的沉郁顿挫。然而,文学的东西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外,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因此,强迫两者在文学成就上竞争是没有意义和说服力的。
然而,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一首是模仿李白的诗。单从这两首诗,就可以看出李白究竟是高人一等,还是杜甫超越李白的原诗。
1.李白在荆门渡口送别友人。
在荆门渡口向朋友告别
从荆门渡口远航,很快你就会和南方的人在一起。
山的尽头和平原的起点,河流蜿蜒穿过荒野。
月亮像镜子一样升起,海云像宫殿一样闪烁。
水给你带来了家的感觉,让你的船划了三百英里。
李白的诗是他年轻时写的。当时,李白离开蜀地前往荆门。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家乡的。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我直截了当地写下了这段旅程,乘渡船去荆门游览楚国的古老风光。这句话总是写出来的,也为沿途的风景变化铺平了道路。
“山终平原始,河绕荒野”这句话描述的是诗人随船而行,巍峨的群山逐渐被叶萍取代。从荆门望去,滚滚江水似乎流向了远离沙漠的袁野。这两句的描写可以说是一种开放的境界,突出了天地的浩瀚,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其实就在这个时候,李白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两句话中隐藏的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凸显了李白的朝气蓬勃。
写完山和流水之后,诗人的笔法集中在了河流上。夜晚,河水平静,明月高照映在水中,宛如一面镜子从外面飞来;而在白天,河面上的天空空,云朵变幻得像海市蜃楼。这两句话看似普通,实则巧妙。诗人之所以能在水中看到月亮的镜像,正是因为河水平静,而他之所以能看到云朵变幻如海市蜃楼,正是因为视野开阔,没有山阻挡。这种对比无疑是对河流的平静和河岸的辽阔的更强烈的衬托。
最后两句,诗人虽然一路走来,饱览风景,面对滔滔江水,却不禁想到水曾流过故乡,他行万里路。水似乎没有放弃他,但即使在千里之外,他仍然告别了自己。其实这里写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毕竟,那是他长大的地方。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出行,怎么能轻易离开呢?
李白的诗自始至终都在回响,自然而充满浪漫主义。尤其是《山穷水尽平原始,河蜿蜒流过旷野》将山川水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第二:杜甫在国外的一夜。
出国一夜
微风在长满青草的岸边荡漾,穿过黑夜,吹向我那一动不动的高桅杆。
无边无际的平原上点缀着低垂的星星。月亮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奔涌。
你叫什么名字,把我生病的晚年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
飞来飞去,飞来飞去,我是什么样子,不过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只沙鹬!。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时写的。这首诗的前四句描述了夜晚旅行的场景。
前两句,微风吹动岸边的细草,夜晚一只小船独自停泊在河中。这两句话看似是对风景的简单描述,但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他们其实是爱上了风景。诗人此时此刻就像细草和孤独的小船,无休止地游荡,只有孤独和寂寞为伴。
三四句话描述远方的景色。星星很低,叶萍很广阔,月光随着水波涌动,倒映着奔流而去的大江。这两句写得很有意境,如浩瀚的叶萍,浩荡的河流,灿烂的星月。这些宏大的意象被诗人融化在一个熔炉里,人们可以阅读它们,获得蓬勃的气息。但结合前两句,这两句其实写得如此宏大,只是为了衬托诗人自身的渺小和孤独。这种以喜写悲的手法,被诗人运用到了极致。
诗的最后四句是诗人的“书怀”。我的名声是因为我的好文章,但现在我被解雇了,因为我又老又病。我的流浪生活是怎样的?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它不就像一个小小的沙鸥吗?事实上,“名字已经写好了,把我生病的晚年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是诗人的讽刺。这位诗人确实是以他的作品命名的,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有远大的抱负。他希望他的名声是由于他的成就而不是他的写作。当他因为年老和疾病而被解雇时尤其如此。他被解雇是因为被排除在外,而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这些心中的委屈和无奈导致了最后两句的悲伤。全诗虽无感伤之词,却让人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悲凉。
3.明清学者争论不休。
在这两首诗中,李白的“山阔叶萍,江流旷野”和杜甫的“群星从空地上倾落,明月从江流上来”在文坛上争论了数百年。就像《周市诗话》一样,评价这两句话。“这些句子都适合动手,但无意雷同。没必要叫对方靠边站,也不允许分辨优劣。”然而在《石齐》中,却说杜甫的两句“优于李白”。
但是杜甫的“星星从空地上往下倾,月亮从河里上来”真的能压垮李白的“山比叶萍宽,河蜿蜒流过旷野”吗?在我看来,单从意境上来说,两者确实难以区分,但从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情感来说,杜甫的诗无疑更感人。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