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护士节。2020年护士节注定被历史铭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白衣天使逆行远征,勇敢地抗击疫情。
在湖北武汉的隔离病房里,在创造奇迹的小汤山定点医院里,在北京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里,他们同时参赛,与病魔较量,努力拼搏,日夜奋战。他们是新时代“最美逆行者”,是全国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五月,鲜花盛开。护士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在今天这样的一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隔离病房战斗的四位护士。
向他们致敬!
崔曼:武汉回来了,成了应急兵
5月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崔曼身穿防护屏和隔离衣,站在熟悉的分诊台前。这位北京女孩从武汉回来后,回到了工作多年的急诊科,从一名“抗疫战士”变成了“应急战士”。今年2月7日,崔曼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三批医疗队成员外出武汉。崔曼说,那段经历“值得我一生铭记和感谢。”
特拉曼
“崔曼,明天去武汉支援。”2月6日,崔曼在急诊分诊台进行预检分诊。一声令下,我们第二天就出发。“其实我很早就报名了武汉,心里早有准备,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突然。”急着交出一份好工作,崔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剪掉自己留了78年的长发。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崔曼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了10年。没有这次远征,她还是那个长发飘飘的北京姑娘。剪短头发后,同事会说:聪明!晚上,崔曼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了。当他进门时,他看到食物还在桌子上。“父母和爱人都在等我吃饭,给我送行。”当我看到餐桌上冷、热、冷的饭菜时,崔曼特别难过,但她忍住了眼泪。“恐怕他们很担心。”
崔曼在武汉的隔离病房工作
穿白衣服的人可以马上来,来了就能打胜仗!白衣战士们一出发,就赶了两个月。崔曼还记得,有一天,她走进病房,在床边看到三个逐渐康复的病人。“又来了,伙计!”其中一个病人看着她的名牌,亲切地和她打招呼。透过面具,特拉曼看到了她的笑脸。“你还记得我!”“我每天都非常想记住你的名字,谢谢你。对了,我今天血压正常。下班后我会回去问你妈妈血压怎么样。”这句话打动了坚强的崔曼。她没想到病人会非常用心地记住护士说的每一句话,甚至连护士的母亲都有高血压病史。“有人把生命健康托付给你,这是对你最大的信任,也是携手战胜疫情的基石。”
4月6日,崔曼带着大军回京。回忆起在武汉隔离病房的60个日日夜夜,崔曼说:“我不是超人,而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充满热情、坚守岗位职责的普通人。”
“武汉归来,我还是那个坚守本心的普通人。”
罗锦熙:继续传递感动和温暖
2003年,小汤山医院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接单,创造了“小汤山奇迹”。17年后,小汤山医院重新开业,新冠肺炎疫情停止。来自全市21家医院的834名护士迅速集结,从零开始,昨天顺利退兵。800多名护士中的“大姐大”是小汤山定点医院特级护理组组长罗。
罗
2月1日,作为北京友谊医院护理部主任,罗带领医院2000多名护士紧张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当得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重启后,她奉命奔赴抗疫一线。“我有筹建友谊医院通州校区的经验。我家里没有负担,我可以去!”刚到医院的时候,连个病房都没有,更别说病人了。迎接罗的是仍在建设和维护中的病房。她和护士姐妹们脱下燕尾,戴上安全帽,看着图纸在泥浆中穿行,提炼流程,落实感官控制细节。平均每天2万步,用7天时间完成了1600多张床位的开业筹备工作,编写了4万字的工作手册,制作了16万项材料清单...开业头两周,罗每天接几百个电话,3个小时没睡觉。不分昼夜,抢分分秒秒赢得战争!
罗在小汤山隔离病房工作
3月16日,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医院定位为筛查海归、救治轻症患者。因为没有想象中的重症抢救,很多热血青年护士都有心理落差。罗开始帮助护士转变工作思路和思维,服务理念从重症治疗转变为筛查治疗,工作思维从简单技术转变为复合技术服务。病房里,护士们为筛查人员准备了生日小礼物。一个女孩非常感动。她许下了生日愿望:“我希望能像你一样。”为缓解海归焦虑,增进护患互动,罗在小汤山定点医院提出打造护理“家文化”的构想:“让它像家一样温暖。也许他们在这里做筛查,做简单的治疗,但只有护士才能在人们感到无助的时候给他们温暖和希望。”这种“温暖”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小汤山定点医院开业仅两周,护理部就收到305封表扬信,每天最多110封。
4月28日,小汤山定点医院被清理。到昨天,所有护士都已解除医疗隔离,创造了“零感染”的记录。“聚是火,星散满天。”在罗进喜看来,834护士是独一无二的。“疫情过后,我们将带回对护理职业的理解和对患者的关怀,继续传递感动和温暖,做天空中最亮的星空”
赵:“再多一分钟,就多一次获胜的机会。”
2020年最美的画面是白衣战士逆行的身影。作为其中一员,今年2月4日,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外出武汉,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承担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这不是赵第一次冲到抗疫一线。17年前,非典肆虐的时候,25岁的赵毅然走进隔离病房。17年后,她又去了武汉,除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她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队里很多年轻护士都是第一次穿防护服。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能,赵每天都在反复骂大家...
赵工作照
在武汉,赵的病房里挤满了病危和病危的病人,他们的病情变化很快。每天,只要在隔离病房,她一刻也不离开眼睛。从连接到病人身上的每一根管子,到每一个生命支持设备的参数变化,再到病房里的每一根小针头...赵已经带着护士们一一去检查了。
“有些患者血压波动非常大,收缩压可以从200多跳到70多;ECMO病患者也可能有凝血、堵塞等情况...任何异常,如果护士没有及时发现,病人随时都会有危险。”在赵看来,越是细致,取胜的机会就越多。
呼吸机上的病人不能说话,但他们有意识。一次,在屋里巡逻时,细心的赵发现一位病危的老人不时用手指着被子。经过仔细辨认,她发现老人写的是“水”字。于是他凑近老人:“阿姨,你渴吗?”老人眨了眨眼。“还不能喝水,顺利摘下呼吸机就可以喝水了……”她耐心地安慰着。
赵工作照
除了护理工作,赵和他的同事还需要照顾病人。对于一些使用器械和插管的患者,进食、饮水甚至大小便都要在床上完成。因此,打水、送餐、取尿、擦大便成了护士的日常工作。
病房里有一个病危的病人,由赵负责,后来恢复得很好。当她终于有东西吃的时候,她突然说想吃山楂片。那天下班后,赵和同事去了附近的一家商店。但是这个小山楂片难倒了所有人。当时武汉的店铺很少,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找到。这时,他们正巧在街上遇到社区志愿者,向居民征集购买需求。
“我们是国家医疗队的成员,病房里有个病人想吃山楂片。我们真的买不到。你能注册吗?”赵问。没想到对方马上就同意了。
在病房吃山楂片的时候,病人非常感动:“没想到你随便写下了我说的一句话……”直到康复出院,病人还经常给赵和他的妻子发信息,说他特别怀念在病房的时光。
“患者的肯定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赵对说道。
在武汉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湖北医疗队重症监护团队共接诊危重患者100例,其中护理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天前,赵结束了休假,再次投入到医院繁忙的工作中。
"祝福所有天使永远美丽幸福!"赵送上护士节的祝福。
詹贾云:“你一定配得上这件白大褂!”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突袭武汉,波及全国。1月22日,北京潞河医院吹响战疫号角,紧急启动牛宝屯校区改造...大年初四,成为新冠肺炎通州区唯一定点医院。护理部的征集令一出来,短短一个小时就有200多名护士报名。
詹运佳
“当时在微信群里的注册速度就像过节抢红包一样。”创伤骨科80后护士詹说:“2003年非典,我去了一线。这场战斗最需要我这个年轻又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人!”
1月30日晚,詹贾云一下班就接到支援牛宝屯校区的紧急通知。匆匆告别爱人和7岁的女儿,詹贾云第二天就进了隔离病房。
在病房里,护士主要负责抽血、输液、配药、吸氧、雾化、监测体温、翻身拍背、观察病情。同时,它还照顾病人的生活,如喂养和喂养。当时,病房里最年轻的病人只有1岁。詹·贾云经常帮她妈妈挤奶和喂孩子...
就这样,医患之间的友谊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升温。病房里有个男病人,确诊的时候很抑郁。他非常担心感染家人,有时候晚上两三点都不睡觉。詹·贾云每次上班都会去看他,和他聊天。“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感染,这取决于个人的免疫力。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配合治疗,尽快回到家人身边……”
一天,詹正要给男病人雾化,但他拒绝用雾化器。詹贾云以为自己没听懂,又把手术方法说了一遍,“雾化后,痰很容易咳出来……”但是病人还是拒绝做。“为什么不做呢?”詹贾云有点担心。这时,我只听到病人小声说:“你出去的时候,我会摘下口罩。你离我太近了,我怕传染给你。”那一刻,詹贾云的眼睛红红的,她害怕抓破护目镜。她忍住了眼泪。“我觉得在战争中我并不孤单,患者也是我们的战友。如果我们一起战斗,我们就会赢。”她说。
后来患者出院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随时捐献血浆。“他的行为是对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肯定。”詹贾云说。
在一线,面对紧急情况,医护人员往往能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有一次,在詹的课上,一位重病的确诊患者被收治。当时,年轻人发高烧。看完CT结果,詹贾云感到“咯噔”一下:小伙子的肺都白了。情况紧急,所以她立即报告了病人的情况。最后,医院领导决定将这个年轻人转移到北京地坛医院治疗。当天,负责转运的120救护车到达医院时,已经是晚上9点了。当时,因为持续高烧,这个年轻人非常虚弱,无法从病床上起来。瘦弱的詹咬紧牙关,和另外两名女医生一起将这个1.8米多长的男孩抬到救护车上。
“在这场疫情中,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詹说,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无数医务工作者不顾危险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为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一定配得上这件白大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