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
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在中国都有利息,超额部分为0.35%。
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衍生货币的功能
中央银行有发行货币的功能,比如印钞;然而,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衍生货币的功能,即货币存款衍生。
比如你在大银行存100元,向央行缴纳12.5元存款准备金,87.5元可以用于贷款。
假设87.5元全部贷出,银行会创造出87.5元的货币——因为只要出借人不提现金,这些钱总是在银行之间流动,要么是这家银行的存款,要么是那家银行的存款,要么是出借人的存款,要么是供应商或工人的存款,永远不会流出银行。
只要87.5元以存款的形式存在,大型商业银行就要向央行缴纳12.5%的存款准备金,即87.5*12.5%=10.9375元,剩下的76.5625元可以贷款出去。
假设从来没有人提取现金,银行不保留现金资产,100元的存款全部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支付给央行,大型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为100/12.5%=800元。
当然,现实中商业银行是造不出这么多钱的。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提取现金或者管理货币,这就流出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周期,尤其是货币基金的盛行,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
存款准备金率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以免因为储户来取钱,银行没有资金支付而倒闭。因此,存款准备金是一种风险准备金,能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假设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想尽办法扩大信贷,创造最大利润,而忽略了银行的操作风险——吸收100元存款,贷给100元,那么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是无限的——根据上面的公式,100/0,除数为零,没有意义。
因此,为了宏观调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国家必然会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够创造的最高货币量,能够有效、间接进行宏观调控,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
当然,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发行,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越来越差。
比如,如果人们把钱留在余额宝,或者换成货币,直接或间接流出银行系统,那么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会下降,央行就无法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宏观调控——央行也会用更多的手段来调控货币供给,比如再贴现、再融资、SLF、MLF、公开市场操作等等。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杠杆下降,以利差为中心的商业银行利润会下降。
如果我们想保持商业银行的利润不下降,那么中央银行必须释放更多的货币供应——除了今年,商业银行的利润逐年增加。这是什么意思?M2在不断扩张,也就是央行发行的货币在扩张,这就容易产生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