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试图与父母和朋友分享我先进的育儿经验时,我总觉得背后有一股力量。后来我渐渐明白,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父母朋友缺乏先进的育儿理念,而是很多父母深陷过去的教育经历,无法自拔。正如法国生物学家伯纳德所说:“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经验。”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这种困境背后,是一种叫做“心态”的力量。
思维定势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思维定势,又称“惯性思维”,是对先前活动引起的活动,或活动倾向的一种特殊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固定的情境使人们能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它会阻止人们采用新的方法。惯性思维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它往往是一个障碍。我举著名心理学家陆的测水实验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要求受试者尝试用不同尺寸的容器测量一定量的水。
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受试者从第一题开始连续做第八题,而对照组的受试者只做第六、第七和第八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做第一至第五题时形成一个集合,这影响了第六和第七题的答案。有简单的方法没有用到,但是在解第八题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你可能会说这是一个思维问题,与现实生活情况不同,但思维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生活中的判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警察局长和一个老人下棋,这时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架了”,老人问局长:“你和孩子是什么关系?”。秘书说:“他是我儿子。”两位父亲和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家长100%回答不了,但孩子很容易回答。因为很多成年人通常认为警察局长是男的,而孩子不受这种思维的限制,所以孩子可以很快回答。警察局长是女的,第一个父亲是她的丈夫,第二个父亲是她的父亲。
其实心态的问题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产生的。如果不刻意感知,就找不到它的身影和它带来的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样的思维模式有很多。正是这些思维模式把父母和孩子困在问题中。在这里,我将结合几个常见的问题给家长朋友们分析一下。
第一,新时代的二胎教育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目前,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没有孩子的家庭选择不要孩子,而越来越多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加入生二胎的行列,这真的是“二胎一命,三胎三胎,万物三胎”。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第一胎出生率在下降,这主要是由第二胎出生率支撑的。
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了二胎,这必然会面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问题。在我的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大哥因为生二胎而被冷落后的各种问题。
虽然时代变了,但很多父母还是选择过去的老路,认为老大应该让位给小的。这种教育通常会让小的觉得哥哥姐姐应该放手,大的觉得委屈,觉得“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小的不讲理,大的受伤,父母精疲力尽。这种家庭教育的困境在于,很多家长并不怀疑为什么大的一定要做成小的,也不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只是坚持老人曾经是这样,所以我们今天要坚持。
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传统观念的问题,所以从小就没有要求大哥放弃二胎。我一直认为他们应该平等,互相尊重。基于对传统观念的怀疑,我可以看到更多的教育可能性。在促进两个孩子关系的问题上,我会让大哥很早就参与到照顾第二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小的时候会让哥哥帮忙给妹妹带纸裤。哥哥和姐姐玩的时候,我会叫哥哥“保护”好姐姐。我做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哥哥的存在感和被需要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哥哥说有时候会欺负妹妹,但这是一种轻微的行为,我发现孩子其实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各种原因。有一次我5岁的哥哥给我1岁的妹妹做了一顿好吃的饭,然后我感谢哥哥给了我不会说话的妹妹。结果我哥说:“不客气,我兄妹就应该这样。”哥哥的话让我很惊讶,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很少和孩子讲道理,因为他们都知道很多道理。
从老大想“让”二胎,到老大能“保护”二胎,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的突破。
第二,孩子坏脾气的背后是父母固执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指出,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是基本情绪。基本情绪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而是人的本能。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但是很多家长每天都在干扰孩子的情绪本能。有些孩子喜欢低着眼泪哭。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哭是不好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没有人认为哭是一件好事,除了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
当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喜欢哭。当他心爱的玩具坏了时,他们放声大哭。这时,家里的老人会先告诉孩子们不要哭,然后告诉孩子们让父母给你买一个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难过的时候会哭,哭是一种很好的发泄和表达情绪的方式。很多家长朋友都困惑于自己的孩子胆小、不自信、不善于表达,这基本上是因为小时候对孩子情绪的过度限制,因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以情感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他们的情绪在孩子语言符号发展之前就承担了重要的沟通表达功能,因为童年情感表达的挫败感导致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甚至表现出选择性缄默症。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而不是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传统心态或认知去要求孩子。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对内外情境的反应,是一种信号。父母和朋友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情绪是一种信号。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学会如何正确地利用这些信号。
因此,大多数成年的焦虑症患者在长大后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父母,这导致他们从小对情绪信号的理解就很混乱。
第三,让孩子承认错误是最没用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朋友都喜欢和孩子讲道理。他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明白了道理,他们就会听话,成为好孩子。
上周,我去天津做了一次演讲。我一大早就到了北京南站。上了高铁,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个4岁的小女孩占了。然后她的母亲非常抱歉,并试图说服她的孩子在那里。我不能再看了。我走到火车的尽头站在天津。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的妈妈来了,把我拉回到座位上,这让我真的很尴尬。我坐下后,妈妈还在努力教育孩子,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大致了解到,孩子知道这个问题不对是因为她妈妈答应给她什么奖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朋友会用各种手段让孩子明白各种道理。其实这些教育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认为只要听话,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孩子知道真相,但这些真相不是我们给他们的,而是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探索和体验的。比如对于这个“霸王”小女孩,妈妈可以耐心地对她说:“叔叔一直那样站着会很辛苦,就像你站久了一样辛苦”。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是非对错,而是教会孩子用同理心去理解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让她去探索和选择,并且知道更多的道理。虽然这个过程很慢,但却是一条捷径。孩子一旦学会自己选择和判断,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孩子是教育的主体,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只是助教。
教育孩子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朋友们去探索。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很多教育问题,有很多可能性,所以不能“看死孩子”。我觉得这几年在儿童青少年的咨询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我知道孩子有很多可能性,所以虽然孩子跟我在一起还是有问题的,他们可以很快调整到积极的状态,因为孩子本身就有很强的积极活力,但是他们往往被教育者选择性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