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一年后孩子的变化 一位寄宿生家长的哭诉: 如果能重来, 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校!

栏目:国内 2021-11-24 11:35:32
分享到:

每天只花十分钟 洞悉孩子青春期

有的家长总觉得,把孩子送进了寄宿学校,孩子能够快速成长。

但是真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抚养责任吗?

曾经在补习班门口无数次听到家长们这么说

“工作太忙了,根本没空去管孩子,想着就把她送到学校去算了。”

“就是,想着学校也有老师管,自己都不用操一点心儿的!”

“让姥姥姥爷管总是觉得不省心,”

这类话不绝而缕地传入到了我的耳朵里。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进入寄宿式学校,表面上为的是孩子好,实际上却是推卸了做父母的责任,害了孩子。

著名的教育专家易建莉女士就明确地反对寄宿制,她认为如果父母和孩子隔断开了就能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的话,那么孤儿院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然而实际上在孤儿院的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较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这都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

想想家里的孩子在寄宿式学校里面,成绩下降了只能自己哭,跟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也不敢找老师,只能默默忍着。

长此以往,不出心理问题才怪!

我想起自己家的小侄已经上了三年的寄宿学校了,马上就面临中考。

然而成绩却是吊车尾,天天打架惹事儿,愁的家里不要不要的。

我不止一次地问嫂子:“孩子不是在寄宿学校吗?按理说学校应该管的很严啊。”

嫂子一听我这么说,满脸愁云地跟我说:“唉,别说了,人家寄宿的那么多孩子,老师哪能一个一个的都照顾到啊?”

“那你们当初的意思就是当’甩手掌柜’?一点都不管的?”我惊讶地问了一下。

嫂子这时候没有吭声了。

对于孩子来说,初中阶段的三年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的身心都会发生许多的变化。

敏感、焦虑、困惑、好奇都会交织在这个时期里,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予一定的指导。

然而一旦父母离席,没有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多半都会走弯道上!

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还记得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新闻。

有个孩子给自己常年在外出差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名字叫做《我的生活里缺少母爱》。

“自从母亲开了公司,我的母爱就像做索道一样飞快地降了下来,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点钟,有时候到九点多才回家,我就像鲁迅先生写的一样,只能看见高高的四角天空。我现在就想让母亲陪我一天,哪怕是一直坐着也好。”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只要工作好了,赚足够多的钱,让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的好。

孩子真正想要的却是家长的陪伴。

上文中我们谈到的尹建莉老师的,她也曾经将自己的女儿送进过寄宿制学校,后来她发现,三年的寄宿生活,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排毒”需要很多年。

为此,每次聊到这三年生活的时候,她都觉得内疚万分。

相反,我有个同学家的女儿,从小到大一直都没有在过寄宿制学校,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去上学。

“你怎么不让你孩子去住校啊?”我问道。

“我为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去住校啊?”她反过来问我。

“住校可能……不用这么奔波啊……”我支支吾吾地说道。

“我倒是宁愿让她在路上多奔波一段,因为孩子去了寄宿,她出现了任何问题,需要我的陪伴的时候,我都无法在她身边。

所以她成长的过程是缺失了妈妈的角色的。

想想我作为她的妈妈,不能跟她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乐,那该是多悲哀的事情啊!”这位妈妈说道。

对于十八线的小城市来说,一辈子能跟孩子共处最多的时间就集中在上大学之前了,而这段时间里,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的时间。

如果这段时光错过了,以后就真的来不及弥补了。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家永远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围绕锅台转,孩子帮妈妈往锅底添把火,光明中,母子合做好一顿饭,是教育;全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父母主动给爷爷奶奶夹菜,孩子看在眼里,“桃李不言”,这是教育;孩子裤子破了褂子纽扣掉了,妈妈收拾完家务后给孩子补好订上,孩子在做作业中感激地等待,这是教育;冬天里,孩子睡妈妈焐好的热被窝,孩子帮妈妈倒去洗脚水……等,这些是教育。

这一切,是一天给学生上十几节“文化”课的学校能完成的吗?

高知家庭的孩子

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毕业于名牌大学,那辅导孩子初中功课还是绰绰绰绰有余的。这样的家庭,不说大富大贵,小康之上应该没多大问题,这样家庭的孩子,底子肯定也差不了。那么,如果让孩子走读,家长完全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甚至为孩子开小灶加加课。

比如,家长要是英语好,完全不用跟着学校发的教材走,孩子要是跟得上,不如直接自己教孩子赖世雄的课程,超前学习,岂不美哉?家长要是爱好历史,直接和孩子一起看各种通史,岂不比刷题更好?家长要是文笔不错,还可以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何必让孩子随大流上那枯燥死板的作文课呢?

酷爱读书的孩子

要说对高中母校的看法,衡中学子们可能意见不一,有褒有贬。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我们都很遗憾,高中三年没有机会大量读书,这一点确实严重影响了大学学习。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寄宿制模式,基本上剥夺了孩子大量阅读的可能性。一本中等厚度的书认真看,最多两晚上四五个小时就读完了。寄宿制学校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回家一次,你总不能每次带好几本书去学校吧?

更何况,有几所寄宿制学校,允许孩子们在晚自习的时候看课外书呢?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巴不得孩子们不要看所谓的“闲书”,最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刷题中。

这实际上是揠苗助长,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多少在高考作文考场上妙笔生花的学子,其文笔功底都来自于上初中时读的课外书;多少高中政史地三科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很多知识在初中读书时已经接触了,对其他人来说是知识,对这批人来说是常识;又有多少孩子高中学竞赛,是因为初中时自学了相关课程,或者读了某位科学家的传记?

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

每次我一提自己初中五点起床,总会有人非常吃惊,其实这根本不算啥,比我当年更自律、更勤奋的人有的是。

寄宿制学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营造浓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可是,既然自家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学习习惯又好,完全不用老师逼着赶着学,去寄宿制学校又有多大意义呢?更何况,在寄宿制学校,你可能不得不随大流执行计划——而在家,你完全可以自主安排。

你想预习明天的功课也行,你想预习下个月的课程也可以。你想学课本知识可以,你想学奥赛知识也可以,你想看大学专业课课本都行。

你将不必拘泥于学校课程,可以去上个奥数班,参加个英语竞赛。而在寄宿制学校,制定计划的自由性就大为削弱,对于这部分主动性强的学霸来说,确实颇有几分“陪太子读书”的意味。

独立性不强的的孩子

到了寄宿制初中,离开了父母,也许有一些同学会感到不适应。这确实不能怪孩子,因为别说是初中生,哪怕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可能都需要长时间的适应。之前比较黏父母的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后只能十几天见父母一面,心里难受是正常的,想家也是正常的。

你想啊,大禹这样的神话人物路过家门也会看两眼,更别说稚气未脱的初一新生了。之前,在学校里遇到了再大的委屈,都可以扑到爸爸妈妈怀里倾诉。如今,别说倾诉,打个电话还得掐好点争分夺秒说完话,确实有的孩子会不适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青春期内,孩子会遭遇到更多的情绪波动和成长烦恼。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面对面交谈,就显得格外重要。很明显,在这方面,寄宿制学校远远不如走读制学校。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能否适应寄宿学校呢?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个短期的夏令营,学习性质也好,旅游性质也罢,看看孩子能否自然适应远离父母的环境。有人要问了,你总说孩子可能不适应,我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也挺适应的啊,不闹不哭啊。我的回答是,你看那些犯人进入监狱后,刚开始也茶饭不思睡不着觉,后来也适应坐牢生活,你接受这种过程的“适应”吗?

身体不太好的孩子

这方面好理解。可能出于各方面原因,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总有一些孩子体质稍微差了些,或者略微有些倒霉,和病魔对视了一眼。那么,我建议,以防万一,还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吧,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想着重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孩子

这一点也好说。想在正常课业之外,再学点艺术的,或者学学某项体育活动的,自然还是要走读,因为寄宿制学校不会为你一个人开设专业课程,除非是专门的寄宿制艺术学校或者体育学校。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去读寄宿制初中呢?排除上面六种情况,如果经济上没有压力,孩子本人愿意,父母也想培养孩子坚韧不拔性格,而且学校升学情况还不错,那么我非常推荐去尝试一下寄宿制初中。

反之,符合上述六个条件任意一点,我个人都不建议去读寄宿制初中。

洋洋洒洒三千字,算是谈尽了我对“寄宿制初中”的看法。其实,敏锐的人可以从字里行间里,读出我对初中学习的总体态度和看法。希望全天下的小学生,都能顺利就读真正适合自己的初中,享受风华正茂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