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昊 65岁高龄的成吉思汗 为什么要带兵灭西夏

栏目:国内 2021-10-09 10:17:36
分享到:

13世纪初,蒙古颜氏土司铁木真以杰出的军事才能,打败了从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山、南至阴山、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游牧部落,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成吉思汗统治的漠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农产品等更多生活急需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需求,成吉思汗对周边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性战争。

就像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向外扩张一样,在中国的沙漠南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它处于几个封建政权并存、互相掠夺、连年征战的分裂时期。黄河流域,河套以西,有党项拓跋建立的西夏王国;河套以东,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后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在今天的新疆和中亚,有契丹人建立的西辽王朝;淮河以南有赵南宋朝廷。西南有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国;这种分裂的局面也为成吉思汗出兵南下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主要目标是对徐金国发动复仇战争,反抗和摆脱徐金国的统治。然而,作为军事家的成吉思汗“深而广”,“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徐金国是女真贵族统治的华中大国,以汉族为主体,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在当时还是能够打败南宋的,不可小觑。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夺取了的部分土地,但蒙古和金仍处于对峙状态。成吉思汗审时度势,没有先把矛头指向徐金国。他反而选择了辽、北宋、金、南宋之间留存下来的西夏作为突破口。从1205年到1227年,他五次打西夏,1226年亲自领兵攻克西夏,为入侵徐金国打开了方便之门。成吉思汗攻克西夏的关键性胜利,为其后代消灭徐金国、占领中原、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辟了道路。

西夏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13世纪,蒙古人称西夏党项的建立为“唐五体”,东与蒙古隔黄河,西与玉门,南与小关,北与大漠,辽、宋、吐蕃、回鹘之间。这个被西夏占领的地区,在成吉思汗看来,是实现其入侵中原的关键和重要地区。西夏东邻,北与蒙古接壤,是蒙古和金的中间地带。西夏向金投降,两国签订了“互助”同盟。如果无视西夏。西夏可以帮助金占梦,就近北上作战,直取老蒙古大营。因此,先消灭西夏,就可以消除从侧翼进攻蒙古后方的隐患。更重要的是,西夏地区具有控制东西方交通的重要战略意义,这不能不引起作为军事家的成吉思汗的重视。

西夏控制着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几条主要交通线,以及莫南和漠北。东西向交通主要有两条。一是汉唐以来开通的经河西走廊走出玉门关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居延路,从辽河流域沿阴山南北山麓向西穿越戈壁,经居延海到达天山南北。1038年,王霞元昊声称皇帝建立了大夏国,并把自己分为河西。丝绸之路大部分在它的腹地,居延路中段也在它的北部边界。两条干线都在西夏的控制之下。但是,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节和商队的往来,都要经过这两条陆路。12世纪以后,宋、辽、夏、金与周边国家如回鹘、西域等的贡使交往密切,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河流域契丹上京黄林府有一个回鹘营,专门供回鹘商人驻京使用。西商与辽、宋的贸易活动必须经过夏朝。也是印度和宋朝之间的一条佛教道路。西夏地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和转移的中间地带,经济上非常有利可图。

而且,西夏是漠北通往中原的交通枢纽。从漠北进入中原,从古至今,或从“龙城”老路出发,沿弱水南下,经居延至酒泉,连接河西走廊,直达中原。从居延往西,可连接居延路西段至大魏吾尔等地。匈奴单于院所在的“龙城”位于二浑河上游的哈拉河林附近。“龙城老路”是从龙城到居延的一条南北向的老路,连接漠北和莫南。因此,居延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区有一个军事重镇——黑水城,是西夏黑山付伟军事督察处所在地。

12、13世纪,漠北游牧部落在西夏北界居延路与西域同行。蒙古人之前三次出兵攻打西夏,都遭到西夏右厢和黑山付伟军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要想消灭西夏入侵中原,必须先占领居延。蒙古战争和夏季战争开始时,对居延的争夺非常激烈。1209年,在第三次进入西夏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从黑水城北进入河西,然后进攻靠近西夏中兴府的易门。成吉思汗夺得居延,控制了从漠北到中原的主要道路。此外,西峡东界还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便道,即从阴山山麓渡河,经鄂尔多斯南下至夏,过黄河与河西走廊相接。1226年,成吉思汗利用上述南北方向两条主要道路,将军队分为两路,对西夏中兴府形成钳形攻势,敲响了西夏灭亡的丧钟。

西夏灭亡后,蒙古掌握着西夏东西南北的交通。对于蒙古游牧贵族来说,无论是去西域采集稀世珍宝,还是去中原索要锦帛,还是回到漠北向各地的后人和将领报告胜利的消息和传达战斗的讯息,西夏境内的这些交通线成为连接帝国东西南北的大动脉,统一了日后中原的黄河流域。

西夏物质条件丰富。

西夏所在的土地有河套和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水生植物丰富。自103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隶属于宋、辽、金。在辽、北宋、南宋的连续战争中,辽、宋、金三代出于各自的目的,给予西夏优厚的经济待遇。西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采取了保境守境,伺机发展的策略。曾与辽、宋媾和,与金结盟,为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条件。

1.西夏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长期从事畜牧业,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西夏建国后,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在西夏控制的田野里,以河西走廊闻名的陇右地区,好马资源丰富,有“凉州天下第一牧”的美誉。河套鄂尔多斯地区也是莫南著名的牧区。秦汉以来,匈奴、智利、突厥、党项等游牧民族在此工作生活,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成吉思汗的骑兵来说,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战斗武器。马奶是一种饮料,饿了可以充饥;马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有了马,他们可以成为移动最快的军队。蒙古骑兵每次远征,每个士兵都要准备两匹以上的战马。此外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西部地区,对花拉子模进行了西征或进军中原。必须穿过广阔的沙漠。骆驼被称为“沙漠中的小船”。它是沙漠戈壁中最好的交通工具。成吉思汗必然会把盛产良马和骆驼的西夏作为补充战马和骑骆驼的基地。伊朗历史学家拉斯特也在《历史收藏》中描述了蒙古军队从西夏掠夺动物的情况:

“蒙古人进攻地区后,赶走了境内大量的骆驼”。

第二,西夏的武器装备精良

除了骑马骑骆驼之外,西夏的“善弓”和“铠甲”也是出了名的,也是成吉思汗迫切需要的备战补品。西夏建国初期,与宋朝连年交战,后期与金朝战争频繁。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西夏统治者非常重视武器制造。宋天匡在《兵策》中说西夏兵所用的盔甲是由

“冷锻,坚固,光滑光亮,非劲弩可入”。

在宋夏边境,夏人经常用兴州好弓交易茶丝。

第三,西夏尚武,军事资源雄厚

西夏统治者,一向尚武,士兵“长于骑射”,被称为“铁鸢”。辽、宋、金对峙期间,时而“南败宋”,时而“东抗辽”,并在河西发展实力。西夏的30万骑射兵是成吉思汗补充部队的大本营。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率军进攻西夏后,逼迫夏主安全接受和平,西夏成为蒙古的附庸。

“如果你联合起来攻击黄金,你将成为一个仆人。”。

1217年,成吉思汗派木华黎领兵伐金。他唯一一次在西夏招募了5万士兵,大大加强了蒙古骑兵的战斗力。

四是西夏农业发展良好,粮食储备充足

西夏毗邻中原。在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沿河农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为成吉思汗入侵中原提供粮食等农产品。西夏的陇南、陕北、河套是秦汉以来开辟的农业区。黄河自西向东流经西夏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西汉以来,邢、陵二州就开凿了秦家、唐来等运河,灌溉了数万亩良田。甘肃、河西走廊等凉州引祁连山,以雪浇田,以水浇田。此外,西夏政府还掌握了河套以南绥德无定河以东米脂、瓜蒌等地大量囤积的谷米,贺兰山西北有一座“铺粮城”,储存了多达百万石。与宋朝、辽朝和金朝相比,西夏可以为蒙古军队的士兵和马匹提供食物。

综上所述,西夏,这是丰富的骑马,军事革命,粮草,人力等。,不仅是蒙古骑兵掠夺物资、增加财富的地方,也是成吉思汗扩军、伐军的战备物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供应基地。因此,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是他为抗金战争准备战略物资的必要步骤。

西夏也是蒙古军队伐金灭宋的突破点,是他们入侵中原的实战练兵之地。

成吉思汗采取了利用矛盾分治的策略。回避现实,攻击不足。瓦解金夏联盟。削弱双方。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当时已经内忧外患、国力衰弱、日渐衰落的西夏作为割金桥头堡。

12世纪上半叶以来,西夏向金朝投降,两国外交使节往来频繁。宋金对峙期间,西夏经常帮助金出兵南宋。到了13世纪初,金夏关系趋于恶化,西夏统治者不满徐金国划给他的边界,反对徐金国限制西夏贸易的政策。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和利益争夺。久居皇位北方的一真郡王厉安全,勾结淳祐之母、罗氏皇后发动宫廷政变,废黜淳祐。在安全篡位后,他对蒙古的力量肃然起敬,帮助蒙古割金,并对金发美女发动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夏、金之战使田地荒芜,人命丧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连年不断的战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使得西夏国力衰竭,经济崩溃,长期无法抵御外敌入侵。

在国家危难之际,西夏与金军阀、主和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交战派系的崛起成为成吉思汗最终灭西夏的有利时机。上半部是金派掌权,下半部是官僚不战不守,献城而降。与西夏国主“纳女为臣”和门阀“城祭”相比,徐金国的士气依然旺盛。金爱宗力主抗蒙,停止了对南宋的战争,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任命了一批坚决抵抗蒙古的将领,先后收复平阳、太原等军事要地。20多万精锐士兵部署在洛阳。1217年1月,西夏国主以3万骑兵攻打平阳府,金兵顽强抵抗,夏梦联军战败。西夏退守宁州时,遭到金国名将青山奴的伏击,夏冰战败。

1206年至1225年,在与西夏、徐金国的断断续续的战争中,成吉思汗摸清了夏、金国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实力,采取“无利不进”的灵活战略战术,先灭西夏,使徐金国处于唇亡齿寒的境地。1224年,西夏新国主改变依附蒙古的政策,想与金修好,攻打蒙古,成吉思汗率先行动。他以西夏不肯出兵、不交人质为由,亲自带领儿孙大举进攻西夏,切断了金夏联盟,消灭了西夏。

在与西夏作战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接受了进攻和拔城的训练。蒙古骑兵出身于漠北草原,习惯于野外作战,缺乏攻城经验。虽然西征时攻下了“米桑索”、“沙曼”等城市,但中原的城市与中亚的城堡不同,西征时使用的战术难以适应中原,因此需要创造出能够摧毁中原城市的新战术来应对新的战争。西夏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军队善于守城,与徐金国相似。西夏的入侵客观上为蒙古骑兵在实战中适应环境、创造新战术、提高军队素质提供了训练场所。因此,西夏在被攻灭时,在军事上做好了割金的战术准备,从而在确定性的基础上确立了抗金战争。

结束语:

成吉思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清楚地看到了西夏在统一战争中的战略地位。65岁时,他带领儿孙,督军一声令下,入侵西夏。成吉思汗不断与西夏作战,就像历史上统治者发动的任何民族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给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面对蒙古军队的强大进攻,西夏地区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西夏的灭亡为蒙古的灭金建立了桥头堡,进而为黄河流域的统一做了充分的准备。成吉思汗临终前立下了“联合宋朝灭金”的高瞻远瞩的遗嘱:

“金兵在潼关,南依大山,北临河,贾破难。你若卧于宋、宋、金之仇,可许我,然后下唐、邓,作先锋。金着急的时候,就要招兵到韶关。然而,有成千上万的人,几千英里的帮助,人们筋疲力尽。虽然能打,但必须破。”

窝阔台遵循这一战略,完成了灭金统一黄河流域的使命。蒙古人以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占领黄河流域后,为进入中原奠定了基石,进而为南方灭宋、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因此,成吉思汗用兵西夏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