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导师 如何走出内卷 人为何不能自杀

栏目:国内 2021-10-07 06:14:07
分享到:

封面新闻记者杰森

很多人都很熟悉专业学者走出书房给大众授课,成为明星的案例。十几年前,易中天、纪连海等教授通过电视平台成为社会名人,至今仍有回响。近两三年来,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推动了“教授在线名人”概念的诞生。

与电视时代各种论坛的明星学者相比,网络时代的教授在线名人与年轻人的互动和粘性更高,分享的话题更生活化。比如《齐》中,哲学教授、经济学教授说:“找对象哪个更有帮助?”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成为了大规模的“圈粉”现场。

面对一个问题,刘清能够有力、准确地传达一些不是特别晦涩但有一定深度的观点,清晰地看到哲学思维技巧,启发人们继续思考,表达非常准确、新颖。这可能与他的文理兼备的知识背景和文艺青年的经历密切相关。

刘清

1982年,刘清获得东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工学学士学位。两年半后,他获得了学校的工程硕士学位。像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刘清成立了一个戏剧俱乐部,参加演出,写诗。他写于1985年的《四月的纪念》一诗,后来被乔震、丁建华朗诵,成为音乐诗朗诵中的经典。

20世纪90年代,刘清前往美国学习政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刘清回国,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现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包括政治哲学和西方思想史。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要写《西方思想年度评论》,这是很多学者每年必读的文章。哲学家陈家瑛也说过,“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它。”

年轻人当场提问:

“为什么人不能自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2020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清出现在了《奇葩说》中。从书房里的学者到网络上的“宝藏导师”,他猝不及防,走出了圈子。

“出圈”的影响之一,就是5月9日下午在文轩书局,似乎全世界的问题都涌向了刘清。如何抵制教育中的“鸡娃”现象?从哪里找到青春期的“意义”?职场“打工人”的“内卷化”焦虑怎么办?另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大声问:刘先生,人为什么不能自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刘清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尤其是关于“不能自杀”的问题,他看着提问的年轻人,一字一句地向他解释:“我可能无法绝对说服你接受我的观点,但我可以提醒你,自杀至少有一个错误就是过度看重,放大当下的感受,根据当下的感受做出不可逆转的决定。其实你未来的生活中有无数个“这一刻”。在未来无数个‘时刻’,你会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决定。让我们把你生活中的所有‘时刻’暂时比作一个集体,这样所有的‘时刻’都有权利为这个集体投票。如果你在这一刻仅仅根据自己的感受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就等于在这一刻否决了其他投票权,这是一种从现在到未来的暴政。”

“没有人一定是某人的导师,

我的写作只是一种思考的邀请。"

年轻人容易感情用事。遇到宝藏导师,一定不会错过。刘清毫不含糊地给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意味着放弃自己。对方的幸福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没有克己,没有超脱算计,就没有爱情。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乌说,古典意义上的爱情是一种小共产主义。当然,有些人在一段关系中想要经济保障或其他东西。那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这样你就不要再问爱情是什么滋味了。”

在刘清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刘清选取了韦伯、尼采、弗洛伊德等19位著名学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这些思想家的成就,并讨论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了解和反思我们的现代生活。”这也是他在app上讲课的内容安排。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是在为非专业的人写一本知识降维的书吗?“不不不,你不能这么说。生活是复杂的。情感的结构是复杂的。我不认为我比别人多一个维度。我希望我的书能引发思考。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没有人一定是别人的导师。大家都是同学。最多可以算是学长。不是我开导谁,而是大家一起思考。”

“走出圈子”后,刘清很忙。比如最近他飞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5月7日晚,我抵达成都,召开新书《2000年以来的西部》分享会。5月8日,我立即赶到重庆的书店。5月9日,他回到成都,参加了在文轩书屋举行的刘清《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分享会。书店里挤满了人。当刘清出现时,现场爆发出欢呼声和尖叫声。刘清说:“这一幕感觉很不真实。幸好我不年轻,不然很可能会被冲昏头脑。”

在接受封面新闻的面对面采访时,刘清坦言阅读时间确实减少了,他觉得有点慌。“对于像我这样在过去几十年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阅读已经是我的本能需求。如果有一天我不学习,我会觉得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只有安静而深刻的阅读,才会让我的心灵变得更好。”

与刘清的对话

01

找到更多超越“流动”的可能性

要走出内卷,可以从“花卷”开始

封面新闻:很多人看到你在辩论节目上的言论,被深深吸引。我觉得哲学思维太有趣了,所以想学哲学,等等。你认为这种思考的兴趣会持续很长时间吗?还是说,这毕竟只是一种暂时的观看现象?

刘清:哎呀,我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现在的感觉是,大部分人只是觉得我的说法比较新。我最近的一些书,比如《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或者其他一些书,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引导非专业人士阅读更深层次的哲学书籍。但是我不知道这条路上会有多少人。其实有些人只是看热闹也没关系。一点点收获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封面新闻: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看短视频来学习知识。形象确实有它的优点,比如直观、生动等等。在你看来,从哲学角度看,通过图像接收信息和通过深度文本阅读学习有什么区别?

刘清:人对图像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感知,与人的直觉有关。而写作主要是文化和理性的产物。当人们阅读文字获取信息时,需要积极转化思想。我们的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与理性的结果有关。看短视频当然可以学到知识,但是如果你过度沉迷于短视频,你可能无法掌握现代文明中更基本的东西。作为消费者,看短视频获取信息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想成为创作者,看视频肯定是不够的。你应该多读一些单词。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过着哲学的生活,只是为了提高这种意识。”

封面新闻:知识传播存在进步现象。比如像海德格尔这样的大哲学家的著作,全世界的大学教授或者一流作家都读过。吸收营养后,他们可以做一个转化和解释,然后才能被大众接受。作为学院的哲学教授,通过大众传媒,直接给大众讲哲学。主要有哪些含义?

刘清:意义有很多方面。比如普通人的生活也需要哲学思考。这不仅仅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还有,与“哲学家的问题”不同,“哲学问题”本身不应该有太多的技术术语,也不应该脱离大众。从最初的状态,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在生活中谈论哲学。只是到了后来,哲学在学术分裂之后才变得更加深刻和专业化。但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地面,回到生活,回到哲学最初的样子。毕竟,哲学最初的驱动力来自日常生活。试图辨析焦虑、进步、快乐、抑郁等复杂的人生感受,是我哲学思考的动力。另一方面,对于大众来说,思考本身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哲学家的特权。这种思维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取得多少学术成就。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过着哲学的生活。就是想提高这种意识。

“任何有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提高我们日常对话和共同思考的质量。”

封面新闻:有效的思维需要强大的思维工具。比如确切的词语和概念。这是许多人所没有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吵架的时候都没有说到点子上,逻辑混乱。换句话说,思考能力需要培养。你怎么想呢?

刘清:你完全正确!改善概念和逻辑的混乱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学者所做工作的价值。我没有信心说我能改变多少,但我至少是一滴水,一粒沙。沙聚成塔,水滴石穿。其实这不仅仅是学者可以做的事情,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提高我们日常对话和思考的质量,汇聚成高质量的公共知识和精神生活。

封面新闻:现在各种辩论和脱口秀都很受欢迎。很多辩论只是为了辩论,即压倒对方,赢得这场辩论,而不是为了双方达成一个真理。你怎么想呢?

刘清:网上很多讨论真的是为了输赢。就像我参加《奇葩说》一样,我也想赢也想输。然而,双方都充分发展了各自的观点。还有第三方可以有机会支持你不同意的观点。

封面新闻:你每年都会对西方思想做一次年度回顾,很受知识界的欢迎和广泛好评,是思想界每年的一顿大餐。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很多人都有一种“世界断裂”的感觉。你有什么感觉和想法?

刘清:当然,我从未停止观察、思考和感受。但是没有明确的结论或意见。世界不是线性的,它在变好,不是直线,变坏,也不是。历史和时代总是跌宕起伏的。当然,你要说,这要看哪个阶段。在未来的50年或100年里,情况会有所不同。深度思考者往往是悲观的。但我还是选择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你相信事情会先变好,那么事情总会变好的。

封面新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度增加,值得传播的智慧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但是,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过度追求点击率或流量,让流量成为指挥棒。因此,很多人都有“交通焦虑”。没有流量,似乎就被世界抛弃了。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你怎么看?

刘清:我认为这种情况的背后是单一的评价思维。小时候单一的评价标准是“学习成绩”,长大后是“赚钱成功”。如今,流量是网络上唯一的标准。要改变这种“单一”评价标准的现状,需要流量的人,“流量不是唯一重要的。”富人说“财富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至于“焦虑”,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要有人存在,对比和评价,几乎肯定会有焦虑。但是,我希望我们的社会不要被单一的评价标准所禁锢,让那些没有财富和流量,评价标准较弱的人有更多的生存可能。

封面新闻:“代言”,原本是学院里的专业词汇,也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词汇。如何看待学术词汇成为网络热词?

刘清:学术词汇很受欢迎,因为它触动了公众的神经。它准确简洁地捕捉到了一个大家普遍感受到的状态,“内卷化”这个词就是这样的。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存在“竞争激烈,但实际上很多都是无效的,相互抵消,不利于生产力的有效提高”的情况。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词时,我们会得到信息。

封面新闻:对于一个想做点什么,又不想被压力和功利压垮的年轻人,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建议想和他们分享?

刘清:对于个人来说,有一定程度的“滚”是难免的,但要尽量避免陷得太深,更不要沉迷其中。滚一点,这就是“微卷”策略。同时,还可以想办法铺开各种图案,叫做“花卷”。在一定程度上,“花”可能会变成创新,也许会走出内圈。

我不反对鸡汤,但不要只吃鸡汤

想着,鸡汤也可以喝深

封面新闻:心灵鸡汤在Tik Tok和微博都很受欢迎。你觉得心灵鸡汤怎么样?

刘清:我不反对鸡汤,但不要止步于鸡汤。鸡汤可以带来某种智慧的闪光,但它只是微光。如果能从鸡汤中唤起更多的思考,那就好了。比如曾经看到一句话,“听了世间所有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哇,这和我无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和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原则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你并不富裕。也就是说,即使是一碗普通的鸡汤,你还是可以喝更多的东西,深度,原料,农场和森林。

封面新闻:接下来,在节目中参与公众思维分享和在高校做研究教学之间,时间和精力会有怎样的分配?

刘清:坦率地说,我没有具体的计划。大概按照自己的心意参与吧。我自己目前的感觉是现在的节目太多了。深度和系统阅读时间会受到影响。这会让我感到不安,觉得今天好像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想如果我年轻20岁,也许我会致力于公众空知识分享。因为当一个知识分子对公众讲话时,他往往比大学里的教授更有影响力。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生活让我有了一个固定的位置——我需要足够安静的阅读时间。其实我把希望寄托在比我小的学者身上,我相信他们会比我做得更好。当我的“前浪”被拍在沙滩上时,我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