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弟弟 首次使用“她”的刘半农因传染病去世 其弟因猩红热病去世

栏目:国内 2021-09-27 22:55:40
分享到:

清明节是缅怀老人的时候。1934年7月,北京大学学者刘半农因传染病在北京逝世。他感染了“回归热”,在去归绥的路上因病去世。这位幽默的学者出发前说了很多关于“生离死别”的笑话,但他没想到它们会成为预言。

刘半农摄影作品

就在两年前,刘半农的弟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在北京程楠立交桥上采集锣鼓时不幸染上猩红热,不久后因病去世。

许多因素对刘半农的去世投下了沉重的悲伤。1935年5月,刘半农和他的弟弟刘天华的灵柩一起葬在象山玉帝山顶。

刘半农

刘半农,1891年生于江苏江阴。他从小就很聪明。他6岁就能写对联和诗歌。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我的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同年夏,刘半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预科汉语教授,刘半农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25年,刘半农获得法国民族文学博士学位。8月,刘半农写了一首诗《教我如何思念她》,诗中他第一次用了“她”字。

1935年2月19日是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七十岁生日。1934年,瑞典皇家地理学会计划出版《和定纪念文集》,并向刘半农发出约稿邀请。

他们为什么要向刘半农投稿?原来,斯文·赫定和刘半农并不陌生。斯文·赫定曾经访问过中国西部,以刘半农为首的中国学术界呼吁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刘半农和斯文·赫定进行了多次激烈的面对面对抗,他们也来到了谈判桌前。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协商,最终决定双方共同组成西北地区科学考察组,前往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所有考古发掘均留在国内。正是这次交流使斯文·赫定和刘半农成为了朋友。

出于对斯文·赫定的尊重,刘半农于1934年5月开始写生日文章。后来刘半农决定再写一篇关于北平、绥远沿线方言声调的论文来庆祝的生日,这才导致了刘半农的隋之行,也正是这次调查让刘半农染上了这种流行病。

在此之前,1933年3月,北平美术学校校长王跃之为刘半农画了一幅画像,刘半农非常喜欢。他在画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诗末题词是“二十二年三月,王岳之先生为于画像,金乃贤女士在杖旁,以此向打油诗学习。半农民。”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短文中提到的金乃贤是当时著名的摄影师。因为刘半农喜欢摄影,经过王跃之的介绍,他们认识了。

有一天,刘半农指着这幅画像对朋友说:“如果把这幅画像放大两倍,出门出殡时放在灵亭最合适。”

1934年6月,刘半农启程回国时,许多朋友设宴为他送行。有人请他写一首打油诗。刘半农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已过无疑之年,何必留作千人?”我没想到,却成了预言。

1934年6月下旬,刘半农与史学家白帝周、沈、周殿富等人一道,从北平出发,前往桂水考察。他们到达桂水后,徒步越过长城,翻过大青山,其中一人在乡下的草房里过夜。当时,刘半农带来了自己的行军床。晚上,他在屋里搭了一张行军床,自己一个人睡在上面,而同行业的其他人则睡在土坑上。刘半农故意僵硬地躺在营床上开玩笑说:“我要停正厅了!”现场的同行听后都笑了,但大家都没想到死神已经悄悄靠近了他。

刘半农一行完成考察任务后回到桂水,应桂水中山大学院长张的邀请,向师生发表了讲话。演讲中,刘半农身穿春绸长衫,与侃侃交谈。然而,令在座的听众没想到的是,这次演讲其实是刘半农的声音。

据张校长后来介绍,刘先生演讲时,看到一只虱子在刘先生的头颈间爬来爬去,但由于脸的原因,不便向刘先生指出。后来,据白地周说,刘先生在张家口的时候,在他的衣服上发现了一只白色的虱子。显然,刘半农在检查时被虱子抓住了。当时“回归热”在桂水地区流行,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热期和间歇期交替出现,故称为“回归热”,虱子是这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果然,路过张家口回北京的时候,刘半农开始发烧,医生诊断是感冒。7月10日,刘半农因病返回北平,7月14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诊断为回归热,但为时已晚。当日下午,刘半农去世,享年43岁。

10月,刘半农追悼会在北京大学第二医院报告厅举行。好友胡适、钱、、周作人前来悼念,其中的挽联流传最广:“十年后,无词难成歌;几个人都弱了,教我怎么想他?”

需要提到的是刘天华。刘天华是刘半农的弟弟。少年时,刘天华自学音乐。1912年赴上海参加话剧团体明凯社。刘天华后来从民间音乐家那里学习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1922年受聘赴北京,在北京大学音乐学院、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音乐系教授二胡、琵琶。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用西洋五线谱记录和整理民间音乐的音乐家,还创作了《疾声吟》、《晚安》等不朽名曲。1932年5月底,他去北京程楠天桥收集民间音乐。他感染了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享年37岁。

刘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