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河西分局内,“无”进大院。赵雅玲
河流是城市的血管,是生态廊道。基于系统管理和源头管理的理念,在“明河”治理接近尾声、入河河流水质得到较大改善的基础上,南京等城市重点开展暗河暗渠治水。通过疏浚和污水管道,他们努力从涵洞中获取清水,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恢复自然河流。这是城市治水的一个转折点。今天,该报推出“追寻消失的城市河流”系列报道,探讨城市涵洞的复杂成因和水环境系统治理对策。
冬天过后,雨一直在下。虽然雨量不大,但持续了近一周,使得入宁河流之一的金川河水质出现波动。11月26日,记者在金川河以北的护城河中福路桥看到,河水浊度明显加深。
“金川河的水质一直在反复。我们判断,除了初期雨水流入外,很大一部分污水来自地下涵洞的溢流。”南京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朱兴红表示,南京市“何明河”整治已接近尾声,雨污分流系统正在加快推进,下一步“暗涵”整治是重头戏。为此,南京排出了49条长度43公里的暗渠,用了3年时间实施“清渠清管”行动,有条件的暗渠恢复到了明河。
朱兴红提到的暗渠,俗称“城市地下河”,曾经是一条开放的城市河流,由于各种原因被覆盖和掩埋。像南京这样的暗涵也曾出现在苏州、无锡等我省城市。本报记者分多种方式追踪这些“消失”的城市河流,探寻城市隐蔽涵洞的复杂成因,探索水环境系统治理的对策。
金川河中的校歌,
让人们想想有多怀旧
“在金川河畔,在北京的道路上,美丽的宁海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知识就像春雨,滋养我们茁壮成长。”每次校庆,宁海中学都会放校歌《金川春雨》,这首歌是老校长上世纪80年代写给嘉泰的。从那以后一直在唱。虽然河水淹没了大地,但每当歌声响起,老教师陈伟容的记忆就被唤醒了。
“我1989年进入学校任教。金川河就像校园里的一条绿丝带,穿过教学楼和操场。”说起金川河,教语文的陈伟容有一手漂亮的字。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末,河水清澈明亮,下雨时鱼儿在水中扑腾,尤其是雨季,小鱼成群逆流而上。夏天,河岸两侧的柳树、梧桐、槐树郁郁葱葱,河面遮阴。“午休时,我喜欢沿河散步。老师和同学们也把这条河作为休息区,坐在草坡上,享受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
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两岸住宅的增多,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河中,金川河逐渐由景观河变成了“下水道”。“在这条河又黑又臭的一两年里,从宁海中学到鼓楼区政府的河道被覆盖,道路和停车场被修建。后来,《南行记》就建到了中山北路的华江饭店。”与陈伟容同时入校的彭汉年老师说,宁海中学校园里的一景紫藤长廊,就是在原来的河边修建的。紫藤每年四月都像瀑布一样落下。如果这条河还存在,紫藤花在清澈的河水下看起来会更加美丽。
宁海中学校歌中的“金川”是金川河中支上游,沿江苏路、中山北路至仁和桥,地下覆盖约1公里。由于暗涵难以清理,几场冬雨过后,溢出的污水流入何明河。河水没了,河上的桥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李富贵社区入口处的大方巷桥,白色的桥栏杆已经成为社区的大门。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桥”的影子。
金川河水系覆盖南京北部,从北京东路到山西路和湖南路。三条支流的上游末端已经被地下覆盖。在南京这个最繁华、最密集的地区,河道只能从地图上留下的十几座桥的名字来粗略判断。
被船迷住的金乡河,
60年前,它从“河”变成了“路”
十里秦淮闻名天下,指的是内秦淮河的南支。没有像金川河上游流经南京南部内秦淮河水系那样的“集体损失”。然而在内秦淮河支流的尽头,河水“忽明忽暗”“忽明忽暗”,最上游的金乡河变成了地下暗渠。
记者在内秦淮河太平北路桥停留,东段是近两年宣武区刚刚整治的内秦淮河北段。河岸的树木和青石小道托着河水,将珠江路一路向东推迟。景色宜人。你可以向西看新世界中心的两栋高楼,然后把它们“塞”在河里。新世界中心外,河面是北门桥,从桥下的缝隙可以看到地下河,但再往西,整条河都被中山塔覆盖。
北门桥北面有一条路叫金乡河路。与附近熙熙攘攘的珠江路和北京东路相比,金香河路高大的水杉林已经风靡全球,覆盖了宁静的一面。开车经过,一串串老地名“莲花桥”“老虎桥”“大石桥”真的提醒行人,地下流淌着一条很古老的河流。
历史上,金乡河路是以乘船去鸡鸣寺的香客命名的。1958年由“河”改为“路”后,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半个多世纪,原来的河道仍留在地下。“我看着金乡河一步步消失。”家住香河路33号的谢老回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河道最早是用水泥覆盖,种植灌木和花卉,变成了暗沟。后来两边都扩建成了道路,种上了水杉,再也没有见过这条河。“现在走在金乡河路上,偶尔会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是走在河上。”
朱兴红介绍,由于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不断增长的人口,导致南京河水发臭发黑,居民怨声载道,南京河被大规模埋在地下。当时修建地下河是无奈之举。其中,已改建为道路、停车场、篮球场等的河流。,可能仍会修复,但如果它们被房屋或高架桥覆盖,就很难“逆转”。
“双棋盘格局”不再是,
清朝占据了苏州历史上最多的河流
把“龙须沟”和“下水道”埋在地下,既能“藏羞”,又能扩大开发面积,保持地块的“完整性”。因此,城市“水中降落”的现象非常普遍。
作为江南水乡城市,无锡曾有“一弓九箭”之说。无锡市水利局老工程师游康德回忆说,在全市九条箭河中,除了一箭河和九箭河因急促已经消失外,其余七条箭河都被掩埋了。1958年前后,惠山英山湖土方开挖堵塞了城内的直河,完成了一段中山路。此时,城市里的河流几乎消失了。
“无锡人习惯把这条两端不相连的破河,叫做城。梁溪区有76条叫‘余’的河流,占河流总数的50%。”无锡市梁溪区水利局局长万建农介绍,该区土地利用率超过95%。部分河流因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修建了箱涵和管涵。由于地下河流中有大量的雨污混合管道,成为许多明河的污水源。
作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古城,“水陆并行、江河相邻、街道相连”的双棋盘格局是延续千年的苏州古城风貌,但苏州河道“消失”的历史早于南京、无锡。根据苏州当局的计算,苏州城的河道长度宋代约82公里,明代约86公里,而清代只剩下约62公里,填河47条,长度23.8公里,是历史上填河较多的时期,古城风貌在此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民国时期,古城内填八条河,长度约6.7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因环境整治、河道填筑、建房、建厂及街道道路等市政建设需要,又增加填埋23处,长度约16.3公里。
现在如果说“双棋盘格局”和“六横十四纵两环”的水网体系,只能从平江历史街区的历史遗存中寻找线索。要恢复苏州被覆盖的河流,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沈嘉轩陈雨薇
方亚文顾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