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莲,生于白鹿原明河沟,是小说《白鹿原》中的大师“朱先生”的原型。陈本人也承认,清末民初关中地区著名儒生牛兆莲的故事和史料,在《白鹿原》朱先生的创作中几乎完全被采用。陈曾说:“我和‘牛才子’关系密切——他的村子在灞河北,我的家在灞河南,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多。牛老师是我第一次了解时就认识的大名人。从成年人那里,我听到了很多他说服八旗军、帮助人民、通电抗日、主持禁烟、说服军阀的事迹。”
陈将“牛”字后的“朱”字改为“任”。在他的小说中,根据民间传说,他以牛兆莲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承载儒家文化的圣人“朱先生”。陈说:“白鹿原的时代背景是封建制度基本瓦解、社会新秩序建立的过渡时期。因此,我特别希望创造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首先想到的是牛先生,他是《白鹿原》中传统思想、传统道德、传统人格的最后传人。以他为原型的朱先生,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在精神层面上承载了太多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秀品质。”
关中学派的最后传人
牛兆莲出生于清末一个寒冷的农家,其父牛文博早年因家境贫寒而未能完成学业。为了谋生,他走上了小商贩的道路,所以他心里一直都充满了感慨。作为一个商人,无论生意做得多好,父亲都无法摆脱日益增长的自卑感,于是就把读书成材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可能是想多了,相传牛兆莲出生前,父亲梦见北宋著名学者周濂溪来到他家,因此取名为兆莲,字梦周。
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牛兆莲不负众望。他9岁入学,一眼就被称为神童。16岁时,他参加了县考,名列前茅。22岁时,他通过了省考。十里八乡的人因为才华出众,被称为“牛人”。正当牛兆莲准备去北京参加考试的时候,他的父亲牛文博去世了,母亲又生病了,所以他选择留在家里孝顺父母。这种弃名的行为,按照大庆分公司的榜样体系,应该是带走了他已经取得的名气。然而,牛兆莲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地官员竟然一步步将他的情况上报求情。后来光绪皇帝亲自回复:“孝可风,内阁中书名赏。”牛兆莲,每朵云都有一线希望,本可以跳进法庭大厅,但他上次发表了强硬的声明,拒绝了他的财富。自此,牛兆莲被称为陕西关中学派的最后传人。
儒家的关中学派注重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牛兆莲也一生奉行“学做好人”的原则,给予每一个回应,做一个有德的人。1900年,关中发生大饥荒,牛兆莲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县的赈济事务,工作极其正直。儿子想在救助局找份工作,拿点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但牛兆莲拒绝了。
牛兆莲
根据民间传说,他有预言的魔力。在他的小说中,陈用“朱先生”这个人物来描述一些关于牛兆莲的民间传说。比如说牛才子有一次在村巷里泥地里走,暗示村民们准备下雨,结果庄稼人嘲笑他,疯了。直到下起了倾盆大雨,许多人的麦子被洪水冲走,人们才意识到穿泥的目的,并痛斥自己笨得像猪一样。比如有天晚上,牛才子读到深夜,走出山洞活动筋骨,回头看星河。他忍不住脱口而出:“今年是豆角。”这恰巧被一个半夜上厕所的亲戚听到了,于是他回家迅速种上了豆子。结果那年大旱,只有耐旱的豆子才有好收成。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白鹿原上的人都来找他算命,不管事情是大是小。小说里还写着,一个即将分娩的农民的牛不见了,他也去问他。有才的牛不能纠缠,他说:“你要牛,就赶紧往南走,把姑娘的手掰开,老牛舔小牛。”农夫听后,急着要找牛,急忙打断两个手拉手走路的女孩的手。结果他被打得滚下山去,竟然意外发现了刚出生的奶牛和小牛。
不管是不是巧合,总之牛才子成了白鹿原的活神仙,被人们神秘而热情地讲述着。
用农村合同规范农村秩序
1901年,陕西建立师范学校,聘请牛兆莲为总教师。然而,现代师范教育与牛兆莲一生所追求的朱成之学格格不入。只教了三个月,牛兆莲就辞职回白鹿原了。
1911年,牛兆莲因罂粟泛滥再次出山,成为陕西省咨议局常任委员,负责全省禁种鸦片苗工作。正当他彻底调查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Xi安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在牛兆莲看来,这场大革命是“三纲五常的放松,也是过去的一个奇怪变化”。他无法接受改朝换代的现实,对新政府的保留置之不理,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一职,避免随家人进入南山。
1912年,清廷原陕甘总督升允陇东率军反攻xi安,兵至咸阳,激战三个月,Xi安危在旦夕。秦汉军大统领,遣部下郭锡仁、请牛兆廉、兴平张仁斋劝说收兵。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牛兆莲前往甘岭与会面,陈表示有兴趣,这使得在同一天停止了战斗。这成了牛兆莲一生的美谈。
牛兆莲和朋友合影
牛兆莲晚年的主要工作是讲学和重建白鹿原蓝田县志。在白鹿原的芸亭学校,他带领学生们练习李周,为农民朗诵《地方盟约》。《乡村契约论》是宋代管仲学派的陆大临等人所著。据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份成文的农村契约。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调整相邻农村党派关系的准则。凡是修身养性、广交朋友、互相问候、结婚嫁娶的人,都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号召村民和睦相处,遇到困难互相帮助,犯错误互相劝导,有德有业。
在“乡村契约”的标准下,白鹿原的民俗更加简单。正如小说《白鹿原》所说:“每晚祠堂里,都有农民朗诵《乡村契约》的粗哑声音。从那以后,偷鸡摸狗、摘桃子和瓜之类的事情突然消失了。打麻将、抛花、掷骰子等赌博生意都踢到了摊位,打架斗殴、撕裂街巷的打架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白鹿村的人变得温柔优雅,连声音都柔和纤细。”牛兆莲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布中国,远至朝鲜。任何邀请全国各地的同事发言的人都很乐意去那里。他们经过的地方,一路上的人“争奇斗艳风度,但路是堵的”。
1930年,日本攻占东北三省时,牛兆莲发誓“终身不收洋货”,一气之下连续几个月减少粮食,并在报纸上发表了《缺羌谣》这首诗,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侮。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山海关,牛兆连挺身而出,召集了500名过去英勇无畏的人,通电全国开始抗日。他的爱国抱负非常感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家陷入危机。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牛兆莲,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焦躁不安,于当年7月21日发病。
牛兆莲死后,葬于云歌书院后山,一生讲学。各级政府拨款安葬,他传奇的一生在人们传奇的歌声中越来越神化。
这部小说再现了牛家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1949年后,牛兆莲的影响力逐渐消失,而真正促使牛兆莲回归白鹿原的是陈的小说《白鹿原》。
据牛兆莲的曾孙牛锐说,他对自己的曾祖父知之甚少,这仅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90年代,他才20岁,刚开始大三。小说《白鹿原》出版后,牛锐也跟风读了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他觉得有很多让他熟悉的东西,朋友们不停地告诉他,小说中的“朱先生”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他的曾祖父牛兆莲。牛锐发现他曾祖父的故事可以由在街上摆摊的老太太来讲,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家庭事件。
牛兆莲书法
牛兆莲一生有四个儿子,都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老大和老四都在农村当过私塾老师,老二务农,老三是牛瑞的爷爷,老中医。
“文化大革命”期间,牛兆莲为之奋斗一生的云歌书院被夷为平地。牛锐听了老一辈的回忆:“当时在书院的空场,焚书之火五天五夜没有熄灭。我叔叔那时快70岁了。他像疯了一样,双手颤抖着,围着喷出火焰的那堆书打转,嘴里还喊着‘天道后来,我爷爷和爸爸为了避祸,不得不主动在家里烧了一些旧信。"
如今,已经很难再找到云歌书屋的旧址了,这里曾经到处都是书,到处都是高朋满座的大文人。只剩下两棵柏树了。蓝田李三镇无厘头村小学建在学校旧址上。牛兆莲的墓地已经被夷为平地,没有人很难找到,坟墓也没有被破坏。
牛锐在白鹿原农村还有一个表妹叫牛龙电。这个看似老实的关中老农,曾经说了一句莫名其妙触动牛锐的话。他说:“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保护爷爷的墓地,让大家都回来,有个地方可以紧紧抱住老人。”就是这个表哥,保存了一麻袋关于牛兆莲的书信和书法。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雨烧伤了,但这些话仍然清晰可辨。
无疑已经过了年龄的牛锐,原本学的是经济学,在一家企业工作。当他看到他的曾祖父牛兆莲从他的表弟那里留下的话时,他对这个曾祖父产生了兴趣。为了整理曾祖父留下的遗物,牛锐于2008年辞掉工作,专心致力于编修家谱和整理资料。通过阅读一封家书,牛兆莲在外人眼里变得温暖可亲。牛兆莲在家人的信中写道:“安静的时候,你会知道一切。宋姐姐的腹部病和往常一样挺好的。据秦先生说,她还不敢决定自己是不是病了,一两个月后再看。最近,你得试着改过自新。当你看到自己面容憔悴时,你以为自己很担心,却不知道自己在担心自己。两个媳妇一定要指示早起,那么懒了怎么活?现在,家家户户都很难用上仓库,又到了厨房做饭的时间,不能马虎……”在家书里,牛兆莲作为大家的负责人,善良体贴。
目前,牛氏族谱已经编辑完成,牛锐成立了专门传播传统文化的“白鹿原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