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硕士
周岱翰教授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这所具有鲜明岭南中医特色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秉承“传承创新、至诚善”的医院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资源,正在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文、涂/、方宁、黄、张
细数渭水历史
学科建设卓有成效
金字招牌闪闪发光
截至目前,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已形成一批层次丰富的学科/专科,包括8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6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
走进医院门诊楼,入口处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几十个“金字招牌”,都是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八个国家重点学科
中医内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科、中医儿科、中医五官、中医妇科、中医外科、针灸推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大重点学科
中医骨伤科、妇科、脾胃、预防医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儿科
7个国家重点专业
内分泌学、耳鼻喉科、骨科、脾胃病、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4个重点专科
急诊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脑病科、风湿科、重症医学科、护理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科、脾胃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
6个国家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
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脾胃科、妇科、肿瘤科、针灸科中医诊疗中心
迪恩访谈
西安邵翔学院院长
创建优势学科群
建设高水平医院
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州市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科研和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科导向、专业导向、平台基础、人才导向”的鲜明发展脉络,既注重中医经典和流派的传承,又坚持通过中医现代化研究验证和创新中医理论。
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闫教授透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医院将继续打造优势学科群,助力高水平医院建设-
问:55年来,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以学科为纲,以专科为龙头进行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
冼院长:55年来,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成就,我院发展成为我国高等中医临床教育、医疗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全国首批中医医院和示范中医医院、广东省著名中医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罗元开和第一位中医大师邓铁涛都来自我院。我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位居全国中医医院前列,拥有“中医硕士”“全国名中医”等一批知名中医专家。是中国中医技术力量最强的医院之一。
问: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实力雄厚,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规划。站在新的起点,如何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资源,助力高水平医院建设?
冼院长:我院能够成功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对我院历史成就和贡献的充分肯定,也为医院未来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五年建设期,我们将聚焦一个核心,打造一流学科,打造两类平台,生产三类产品,挖掘岭南医药的四大特色——
聚焦一个核心:即始终着眼于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优势。如果没有临床效果作为前提,就不可能发展中医。这个核心是我们发展的“初心”。
建设一流学科:作为国内几所领先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必须建设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群。
构建临床研究平台和基础研究平台两类平台,可以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相互转化,持续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发展。
生产三类产品:第一类是“药”,包括中药新药和医院制剂;第二类是“技术”,包括中医药诊疗新技术、行业标准和指南;第三类是“文化”,主要由论文、讨论和岭南医学文化产品组成。
挖掘岭南医学的四大特色,主要指特色体质、特色疾病、特色用药、特色文化。
逐一统计亮点
学科为纲,专业为龙头
开创传承发展新局面
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学科为纲、以专业为主导的学术研究鲜明发展脉络。几代人的积累和成就,开创了医院传承与发展并重的新局面。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医院确立了“大师平台、名医摇篮、人民医院”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学科投入,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开创了医院学术研究发展的新篇章。
中医硕士引领内科
内科是中医服务患者最广泛的临床学科。常见病、疑难病混杂,是学科扎根的沃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内科学从业者。广东省第一位国家级中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创了岭南医学研究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五脏相关论”,提出用“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并赋予其现代系统论的内容。同时,脾胃学说得到发展,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医院以、、老、许等著名学者的学术思想为指导,重视脾胃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坚持了几十年,独树一帜,硕果累累:“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脾虚证辨治系列研究”获1992年、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脾-线粒体相关性’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五脏理论基础与应用》获2007年、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生活质量量表的研制与应用》获2011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刘赤轩、欧明、刘仪轩、陈景河、赵立成、黄延寿、冼邵翔等著名学者一脉相承,成果显著。“Ilex A对心血管功能神经调节的作用”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等奖。2018年,该院被批准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以慢性心力衰竭为重点,由冼邵翔教授牵头开展各类重点研究。
邱教授从事血证研究多年。其“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帝子合剂”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其“血证系列研究”获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帝子合剂成了中医院急诊室的必需品。
倡导经典回归临床实践
防治非典成绩突出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辨证》是中医指导临床实践的经典理论体系。“中医经典回归临床”,设立中医经典专属临床病房,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的办学特色之一,第一附属医院是这种办学模式的载体和基地。温病学家和著名伤寒专家何,对岭南温病伤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岭南的传染病、内科杂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均有显著疗效。以、彭胜权、陈、熊曼琦、林培正等经典大师为代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获199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环节及机理研究”获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芳香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2003年非典爆发。作为当年非典诊疗定点医院之一,以邓铁涛、刘世昌为代表的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在危机时刻展现出“大医诚意”。当时已经87岁高龄的邓铁涛教授给国家写了一份建议书,呼吁中医及时介入,参与“抗非”。刘世昌教授88岁时,仍多次深入临床一线,直接指导和咨询SARS患者。共有73名非典患者在医院接受了无选择性治疗。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出院,医护人员零死亡、零转运、零感染。此外,已邀请医院专家会诊37名患者,他们都在大约半个月内出院,没有任何死亡。
岭南骨伤科闻名于世
岭南骨科著名老中医黄、何、,代表了中医骨伤科的一流水平。他们创制了“骨仙片”、“双柏散”等制剂,奠定了岭南中医骨科和外科学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岑泽波、袁浩、陈季常等第二代学术带头人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的临床研究,在疗效上显示出巨大优势,其影响力辐射国内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获1999年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确立了医院骨科在中国骨科的领先地位。
第三代学科带头人范、何伟在学术上注重积极运用中西医,在股骨头坏死和髋关节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中药成骨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获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几代学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区分专科,不断开拓骨伤科疑难杂症治疗的新领域。目前,医院骨科中心已发展成为覆盖7个专科的专科群,开放床位376张,涌现出广东省杰青、广州珠江科技新星等一批新的后备学科和学科带头人。
罗氏妇科历史悠久
医院妇科自成立以来,一直引领着我国中医妇科的学术发展,历史悠久。学科创始人罗元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医生和教育家,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中医妇科第一代领军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代学术带头人欧阳惠卿教授是我国著名老中医,广东省著名中医。她领导的中医妇科成为国家重点专科,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罗颂平教授传承家传、教学、留学优势,带领学科成为国内同类学科中唯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的学科。她注重学术传承的学校建设。2013年,她承担了首批国家级“岭南罗氏妇科学校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建立了9个学校传承工作站,服务女性生殖健康。
“岭南罗氏妇科诊法”入选2018年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妇科团队对岭南用药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滋肾育台丸”、“天齐通经胶囊”、“麒麟丸”等,并开发了“居里三解片”、“木易调经化瘀合剂”、“朱云丸”、“盆炎康”等医院制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和社会效果。《免疫性自然流产和免疫性不孕的中医药治疗》和《肾虚脾虚型自然流产系列研究》分别获1997年和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滋肾育泰丸”获1997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麒麟丸”和“疏肝清火中药对肝经郁结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雄激素血症的影响”分别获得1995年、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获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肿瘤共存”的创新理念
中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是中医肿瘤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医肿瘤学的领军人物。周老及其后人林丽珠教授对中医癌症的经典文献、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抗癌中草药、抗癌方剂等一系列学术资源的挖掘整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倡导“与肿瘤共存”的肿瘤治疗新思路,体现了中医治癌的特色。同时,陈教授在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擅长运用岭南中草药治疗恶性肿瘤,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周岱翰研制的“和蟾片”是我国第一个治疗肺癌的中成药,1986年获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和生存期系列研究”获2009年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周岱翰教授当选为2017年第三届“中医硕士”。
林丽珠教授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是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尤其专注于肺癌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癌症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2016年参与《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获得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2017年,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肿瘤学》发表临床研究论文;领先的“晚期肺癌中医综合治疗体系的构建、推广和应用”获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医院创办了第一份以周岱翰教授为主编的学术期刊《中医肿瘤学杂志》,标志着医院肿瘤学发展进入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的新时期。
金三针治疗慢性疾病
1964年,医院成立之初,就设立了针灸科,由金瑞教授担任主任,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几十年来,金瑞教授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新的岭南学派“金三真疗法”,推动了针灸的新发展。后任该科主任的张嘉伟教授擅长使用飞针疗法,在治疗儿童多动症和脑瘫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以不痛或少痛的特点,得到了学者和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金瑞的三针疗法是选穴的精髓,张嘉玮的飞针手法独树一帜,在岭南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交流研究,也惠及广大患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灸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2013年获批国家级“金三珍疗法学派传承工作室”,不断完善重点专科疾病的诊疗标准,如金三珍治疗中风、百会穴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夹脊穴为主等,学术影响深远。
“岭南火针疗法”常用于治疗广东湿热气候引起的各种疾病,具有“温、通、补、清、消”的作用。可治疗内、外、妇科、儿科、五官等疾病,尤其是皮肤科、儿科、骨科。“岭南活真疗法”入选2018年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医院针灸科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区域针灸诊疗中心。
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先同行
广州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一直重视临床研究,是较早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中医医院之一。目前拥有16个GCP专业,在药物临床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医药协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药协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席单位。在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医院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当地中药品种获得北美国家天然药号,推动广东省现代中药走向国际。该院也是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医药临床前沿研究。
“传承创新,真诚完美”是广州市中医第一附属医院的校训。
本文转载自2019年11月8日《广州日报》A3版
我觉得挺好的。请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