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在庆丰店大获全胜,歼灭了国民党第三军主力,俘虏了其军长罗历戎。毕业于黄埔军校,聂曾在黄埔军校当过政治老师。于是被俘后,见到聂,幽默地说:“人也散了,枪也缴获了。只剩下一个军乐队,40多人都演得不错。这是教师的会议仪式。”这一意外收获促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军乐队的诞生。
几天后,聂荣臻时任华北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张志祥:“尽快接管国民党第三军军乐队。”接受任务后,张志祥亲自来到抗敌剧社,对乐队队长罗朗说:“赶紧带人接管国民党第三军军乐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我们自己的军乐队。”
当时国民党第三军军乐队40多名成员分散在我军各纵队。为了找到这些人,罗朗骑着缴获的自行车,在保定和高碑店的各个纵队之间跑了半个月,终于把前军乐队的成员召集起来,收集了40多件乐器。之后,经过组织部门的政审、评比、考察,确定留下40人,抗敌剧社音乐队原10人改编为华北军区军乐队。然后,罗朗去了石家庄军校青年训练营,挑了40多人。他们当时使用的乐器大部分是日本投降后留下的。组建了华北军区军乐队,这也是我军第一个军乐队,由罗朗担任队长。
1949年7月,张志祥接到“组建联合军乐团”的命令。他指示罗朗在华北军区军乐队的基础上,扩充成更大的联合乐队,执行一项“大任务”。接受任务后,罗朗在原华北军区军乐队的基础上,与20兵团军乐队成员联手,将原北平派出所军乐队收编为200多人的联合军乐队。罗朗后来回忆说:“新成立的军乐队可以说来自全国各个角落。有解放军的宣传骨干,起义中投降的老军人,北平的老警察等。使用的乐器多种多样,基本上都是奖杯。”
1949年8月初,罗朗得知这个联合军乐队的组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奏,而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典。9月初,罗朗正式接到通知,要在开国大典上举起千尺之重的指挥棒,他要成为指挥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人。
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接到任务后,罗朗立即着手匹配乐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下了匹配国歌总分的任务。经过反复计算,罗朗决定连续打三次《义勇军进行曲》,以配合国旗升起的时间。
奏国歌的问题已经解决,但熟悉军乐的罗朗并不认为给阅兵“打分”远非易事。刚离开战场就去操场的读书单位的战士,大部分听不懂音乐的节奏。罗朗终于想出了用鼓点的节奏引导士兵的办法。为了突出鼓声的“主角”作用,罗朗把大鼓和小鼓放在广场的第一排。这样不仅排面整齐多了,鼓音也突出了,便于徒步队官兵踩鼓。从那以后,这种队形一直被保留下来,并在以前的国庆阅兵中被军乐队采用。
国歌确定后,开国大典阅兵用的是什么音乐?当时有人主张遵循老规矩:一是使用旧的阅兵音乐,即德国音乐;二是有人主张“一边倒”,都用苏联音乐,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用“老大哥”的音乐。年轻有活力的罗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就是用一些我军的革命歌曲。
这三种意见争论激烈,谁也不能轻易否定,这让阅兵指挥部主任杨成武左右为难。略倾向第三种意见,要求罗朗连夜起草书面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哼唱多年的熟悉旋律征服了中央首长的心。聂荣臻指示“同意用我军自己的音乐,请五位书记审阅一下”。毛泽东当即潇洒地写下了“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的字样,而周恩来则点评道“同意主席的意见”。
当时罗朗报道的歌曲有:《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建国后的历史一再证实,这些歌曲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唱。于是,一套以骑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战车进行曲、开国大典军乐为穿插的解放区流行歌曲诞生了,后来被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