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历史 讲座︱刘源:如何读懂甲骨文及其背后的商文明

栏目:国际 2021-10-05 06:57:44
分享到:
2019年是首次发现殷墟甲骨文的120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国家图书馆于12月29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刘源研究员做了题为《甲骨文中的商代文明》的精彩讲座。讲座中刘源研究员列举了大量甲骨文实例,为我们还原出甲骨文背后的商代史实与文明。

你对甲骨文了解多少?

大家都听说过甲骨文,但是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文字,有些人会有些误解,把它和“商代文字”划等号。其实,甲骨文只是一种特殊的商代文字。首先,它特指刻写在占卜用的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而商代文字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极其多种多样,除了甲骨,还有青铜器、玉器、陶片、兽角和印章等。其次,甲骨文并不是商代通用文字。商代的正规文字其实是使用毛笔书写的,当时的青铜器铭文就较客观地反映了这种字体。当然,甲骨、玉器、陶器上也有保留毛笔书写的文字,但很少见。字形上两者区别也很大,正规的商代文字笔画较为圆润流畅,而甲骨文基本是刻写文字,字体多有简化,笔画更加硬朗曲折。第三,甲骨文不仅仅商代有,西周早期也会用甲骨进行占卜,自然也有甲骨文。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牛肩胛骨,龟甲为占卜用,简称贾布;牛肩胛骨为占卜用,简称甲骨。贾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龟甲,另一种是龟甲。使用龟甲时为了平整,通常将其切成左右两半,甚至加工成“鞋底”形状,称为“改制龟甲”。牛刃骨背面凹凸不平,占卜前需要处理。去掉半个椭圆形的臼,把突出的臼角切掉,形成直角,从背部突出的肩胛脊也切掉。其实我们能看到的甲骨文实物很少,甲骨文的骨扇大部分都被打碎了,只剩下骨头和骨颈或者骨条。骨棒是甲骨两侧较厚的部位,垂直排列着一长串钻头,使甲骨边缘与骨面的结合处变得很薄,很容易折断形成骨棒。

那么什么是“钻孔”?“凿”是甲骨背面的枣形长槽,在“凿”旁边挖的圆坑叫“钻”。钻孔底部的甲骨文变得很薄,加热时很容易开裂。占卜时烧圆钻,甲骨正面形成裂纹。这个裂缝会呈现出“不”的形状,所以被称为“不招”。但赵丽的纵裂像树干,被称为“兆乾”;从兆乾边缘倾斜的裂缝就像一根树枝,所以它被命名为“万亿树枝”。贾布和甲骨的对面都有钻头,钻孔的目的是产生卜兆,占卜是由卜兆进行的。一块甲骨可以占卜多次,但卜昭的排列不是随意的,而是要以甲鱼的中缝为中轴线,对称地在背面钻出,这样卜昭才会对称。如果两个甲骨的臼角相反,那么两个甲骨上的兆枝面对臼角,也是对称的。

甲骨文,记载占卜的,叫占卜。一块甲骨上往往有很多占卜的痕迹,会故意用线条隔开,形成一组占卜的痕迹。这条分界线叫做“边界线”。而且每组铭文周围都会有铭文。每组占卜的上方都刻有数字,表示占卜的顺序。甲骨文往往是围绕一个占卜或一组占卜而写的,在专业术语上称为“守卦”或“守卦”。“占卜守兆”最基本的形式是从卜昭之巅开始,从赵志写到兆乾,到达兆乾后再写下来。当然,在实践中,占卜和守兆的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甲骨文描绘文字,曲笔、肥笔比毛笔书写麻烦得多,所以甲骨文字得到了简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笔画由象形变为轮廓;第二,转身弯成一条直线。因为是为了方便雕刻而简化的,所以有些简体字自然只存在于甲骨文中,这些简体字在其他场合是不使用的。现代学者认为,手刻甲骨文时,应先刻竖画。竖画完成后,先将甲骨旋转90度,再以竖画的形式雕刻横画。这与甲骨比较硬,手工刻竖画比较方便有关。偶有甲骨文缺少十字画,也说明这刻步是有根据的。

甲骨文学会如何入门。

学习甲骨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干支。干支一直沿用至今,向上追溯可以到商代,只是当时干支的功能与今天的不同。在商代,干支的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用于纪日。商代的六十干支代表六十天,而现在干支主要用来纪年。第二,十天干用作祖先的日名。每一位死去的先王都有自己的日名,其格式为“区别字+天干”,区别字主要是美称和亲属称谓,如:商汤的日名是大乙,父甲、祖丁等也是商王日名。日名是商文明的显着特征之一,此外还有族徽和腰坑。当时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族徽,主要铸在青铜器上,甲骨文中并不常见。此外,殷人的坟墓在死者腰部位置下往往挖一个坑,被称作腰坑,埋有狗,称作腰坑殉狗。商王大墓的墓室下,不仅有一个腰坑,加上四角的殉人坑,多达9个,里面殉葬的是披甲持戈的武士。

甲骨文中除了分支之外,还经常出现数字,兆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祭祀、战争、狩猎、历法的记载中也有大量的数字。从迄今发现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商代的数字已经是十进制的,有“一”、“十”、“一百”、“千”、“万”等字。如果它的意思是十个以上的单词,用单词""连接起来。二十、三百等。,用复合文本表示。

要学习甲骨文,还应该了解甲骨文的书写格式。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占卜的记录,这叫占卜。卜筮有其固定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序跋、口授词、占据词和验证词。前言记录了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如“干之布,某贞”。天命是占卜内容的陈述,如:“无忧。”湛赐是对吉凶等占卜结果的记录,是对卜昭的一种判断,如:“曰:吉。”"王展说: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有些学者习惯在辞职后加一个问号来表达自己的疑惑。研究员刘源指出,“天命言论”不是对鬼神的质疑,而是对事件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陈述。是陈述句,应该完成。至于判断是否准确,会用测试词记录下来。证词是记录占卜后的实际情况,如“云”。还有一些可以记住的甲骨文,叫“纪年字”,主要记录占卜用甲骨的来源以及狩猎和战争的巨大收获和功勋。胡厚煊先生最早发现记载甲骨起源的铭文,往往记载在不影响占卜的地方,即钉桥、钉尾、背甲、骨臼、骨面等。,并将其命名为“五音”。

需要指明的一点是,卜兆、卜辞、命辞、验辞等这些称呼,都是今天学者为了研究方便起的术语。如果穿越到商代跟商人提到“卜兆”、“卜辞”之类的词汇,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

甲骨文背后的商代文明

1.社会结构、国家形态与国之大事

如果把商朝的社会结构看作一个金字塔,在社会的顶端有商王、商王的配偶和商王。王符在甲骨文中通常写成“符某”。比如王上武丁的老婆就是个好女人。太子被写成“子某”,“唯子画手法”是让名为王上画的太子领兵征服。其次,贵胄内外皆服,有后主、多尹、雅等。,还有侯、刘海波等。再次,是平民,也就是“群众”。社会的底层是囚犯和奴隶,如羌、寇、。

商王朝的国家形态也可以通过甲骨文还原出来。首都是“大邑商”,又称为“兹邑”,围绕在周围的是“四土”,又称“四方”,这里居住了很多贵族。商王统辖的领土之外有各方国,其中大多是敌对关系,被称为“某方”。“今兹王共人五千征土方”意思就是现在王征集了五千人去征伐敌土方。方国首领被称为“方伯”。

"这个国家的大事令人悲痛和嫉妒。"商周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战争和祭祀。战争动员和组织主要采取“共享人”和“联合人”的方式。战争的统帅不是固定的。有时国王亲自领兵打仗,有时王后或其他贵族领兵打仗。傅浩是皇后带兵打仗最著名的例子。“符登豪三千”就是说,傅豪收三千人打仗。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由平民组成,征服的对象是敌对国家。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敌方有土方、人方等情况。

“三千个女人好。”

祭祀背后体现的是商人的信仰崇拜和他们的神灵体系。商人信奉鬼神,他们的神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天神,包括商人的至上神上帝和与上帝有关的神灵,包括帝五臣、帝使风等;第二类是自然神,包括四方神、土神、河神、山神等,“求年于岳河夒”是向岳河夒祈求丰年;第三类是人鬼,包括祖先神、旧臣等,如:“大御王自上甲”,从上甲开始对祖先进行祭祀以祈求去除不好的事情。“侑于伊尹”,祈求开国功臣伊尹的保佑。

商人的祭祀形式分为祭祀和周祭。祭祀是指祈求某种东西,具有时间性的特征,其主要形式是寻求、服从、诉说和平静。周祭是一个360天的周期,从商家持续祭祀商朝的先王和一些皇后。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祭祀、食祭、祭、祭、祭。周节对商人来说非常重要,也可以看作是商业文明的典型标志之一。周朝建立后,日本人的名字、国徽、腰坑等依然保留,但周节不再保留。毕竟,周人没有义务祭祀商贾的祖先。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周节更能代表商代文明。

2.经济与科技

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农业的占卜,如“求雨”、“求粮”、“收年”、“收粟年”、“收米年”等。王上也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王叫大家说:“土地荒废了。".这些例子反映出农业是当时商朝重要的经济命脉。渔业和畜牧业是当时经济的重要补充。目前甲骨文中最大的数字“三万”与此有关,即“捕鱼三万”。祭祀时,大量的动物,如“百头牛”甚至“千头牛”,也被用作祭品。狩猎是第三种重要的经济形式。占卜中提到“单骑追貘”,也就是王上追猎物的情况。有时候,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以“只”或“逃脱”大量的猎物。连野猪王上都能“授九”。野外狩猎不仅与经济有关,也是一种震慑周边敌人的军事训练形式。

甲骨文还可以反映商人在历法和医学方面的成就。在历法中,商人对年、月、日、时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在他们的认知中,“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而是与农业丰收有关。“年”是时间上一年的意思,“现在收到年”意味着今年会有好收成。“牺牲”是指周而复始的牺牲,但它也隐藏着时间的意义。当时,特定的日子经常被一周一次的祭日所强调。“王只十祭九祭”指的是王在位期间19周的祭祀周期。至于月份,商家已经掌握了闰月,“三月”、“四月”是他们设定的闰月。十天是最常见的小于月的时间单位,它的意思是十天,一直沿用到现在。“十日无忧”“十日无忧”就是占卜十天内会发生什么。一天中的时间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旦”、“Xi”、“夙”、“食日”、“中日”也为后世所用。“过Xi”是独特的,但从时间逻辑上可以推断,它是指“中日”之后、黄昏之前的某个时间。

在医学上,商人对疼痛有着直接而简单的理解,他们经常用“疾病+身体部位”的结构来表达某个地方的疾病。“牙病”是牙痛的意思,而“脚趾病”、“头部病”、“心脏病”和“腹部病”分别指脚趾、头部、心脏和腹部的疼痛。若病情好转,则以“肩病”或“克星病”表示。过去学术界把“肩星有病”解释为“骨有病”,甚至引申为风湿病。但是,经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肩星有病”才是正确的解释。殷墟甲骨文只记载了商人们的认识,即只有痛和痛有所改善,这是比较简略的。商人在患病时,只向神灵祈福,对疾病的认识还很不成熟。目前,我们对商人的“药”知之甚少,只有他们对疾病和痛苦的感知。

讲座中刘源研究员通过大量甲骨卜辞中的蛛丝马迹还原了商代历史,使这个三千多年前的朝代生动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研究商代文明,出土古文字材料方面,除了青铜器铭文、玉石陶器文字等,最重要的就是甲骨文,其数量也多达15万。但是由于时间的隔膜,甲骨文的释读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们目前已从甲骨文中了解至商文明的方方面面,如王妇王子等贵族、上帝鬼神、周祭、征伐方国等等,这都是传世文献里没有一点文字记载的,但很多当时的历史文化现象,还有如雾里看花,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方能慢慢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