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已过,冬天即将上线,带着“火锅味”。
重庆的毛肚火锅夏天吃,得光着膀子“散热”。摄影/学习图像
重庆人吃毛肚火锅,终于不用像夏天一样光着身子;老北京的铜锅羊肉成了御寒的“钦点”神品;广东人还是不知道冬天在哪里,一年四季都是室内外的“磨边炉”…
贵州酸汤鱼火锅。摄影/学习图像
当全国人民都把火锅摆上餐桌时,贵州人的火锅特别特别——从形态上看,贵州火锅是兼收并蓄的,有汤锅、干锅和热原锅;在口味上,清汤、酸汤、辣味并存;更不用说火锅的“灵魂伴侣”蘸水了,这在云贵地区几乎没见过,地方特色非常丰富。
一个
在贵州人眼里,火锅里放什么都是合理的。
在黔东南州北部的侗族地区,每年每个侗族村寨的清明节都比春节更热闹——家家户户做饭、玩粑粑就像一场游戏。菜做好之后,他们就上山祭祖。之后,他们到处搭起炉子,放上一个大铁锅。所有的菜都是一个一个地倒入,混合翻炒后,就成了一壶极具乡村风情的“百味火锅”。
在黔东南,侗族人在户外把鱼放进酸汤锅里。图/视觉中国
锅里的菜快吃完的时候,可以加汤,变成汤煮火锅,随时加不同的食材,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既丰富又节俭。这种看似原始的烹饪方式模糊了干锅、煎锅和汤锅之间的界限——这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想象一下,在野山里,朋友、亲戚、村民围在大锅旁,吃着火锅,聊着父母眼中短暂的小事,这是一幅极具人情味的画面。
水城老郭。绘画/林曦
对六盘水来说,水城大锅可谓“烙天烙地”。据说这种吃法源于清军官兵在外作战的无奈之举。他们挑了几个瓦片或瓦罐,在野外点起篝火,把贵州地方特产的美食和野味烙在一个“锅”上。如今,瓷砖已经换成了中间有凸起的黑砂炒锅,食材从海鲜、家禽、鸡鸭牛羊、家里的新鲜蔬菜到馒头、馒头应有尽有。山、田、海的味道都在一口锅里。
水城大锅配菜,第一道是:臭豆腐、小海鱼;第二行的右侧浸在水中;第三行:冰粉、黄年糕等。绘画/林曦
而在与广西接壤的榕江、从江、黎平地区,也有一种普通人“闻之色变”的独特食物——牛羊。
新鲜的牛是平的。图/视觉中国
牛扁和羊扁是从牛羊胃里取出半消化的草,放在有胆汁的锅里煮出来的汤。过去人们不愿意宰杀牛,反刍时拿着活牛嚼过的草,“牛的嘴抢食”,更使人气馁。现在屠宰牛羊时,从胃里拿出来,把榨好的汤作为锅底,加上辣椒和胡椒粉来煮羊肉和蔬菜。
贵州牛肉扁汤火锅。图/视觉中国
一锅羊扁汤是红绿绿的,而它闻起来却有淡淡的香味。钓出来的羊肉是最正宗的天然风味。加入各种时令蔬菜,尤其是当地的野菜,有苦味,两种苦味重叠。而且吃火锅的时候,不会往羊扁汤里加水。煮开就行了,美食家们会等到有了底剩,苦味会更加醇香。这个时候,连花生、酸萝卜,甚至是随餐的老酒都是甜的!
2
在贵州饮食中,酸辣是火锅的底色。
与同样嗜酸的山西人不同,其他菜系常用的醋,在贵州却遭到了拒绝。
酸汤鱼火锅。绘画/林曦
贵州火锅里的酸主要来自当地的古酸汤。汤是红利和白色的,而白色酸汤有面酸和米酸,而红色酸汤的材料更丰富。布依族都匀四酸有酸菜酸、虾酸、香酸、糟辣酸,都是独一无二的。
酸汤鱼火锅配菜,第一道是:烂辣椒、花椒、山苍子;第二行:芦笋,折耳,蘸水;第三行:鲜豆腐姜。绘画/林曦
酸汤做的菜中,凯里的酸汤鱼最有名,酸汤火锅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在古代法国,以白色酸米汤为基料,酸米汤醇厚自然,而红色酸米汤则是用原产于贵州的野生小番茄,当地人称之为“茅腊角”,与当地出产的米线鲤鱼、鲶鱼、草鱼、辣椒等香料一起,用凉拌煮而成。由此衍生出酸汤牛肉、酸笋鱼、酸辣火锅等品类,早已闻名全国。
贵州人的辣味和以火锅闻名的四川、重庆不一样。
贵州麻辣鸡。如果连锅都端上桌,那速食水煮青菜配汤就成了麻辣鸡火锅。摄影/学习图像
贵州火锅麻辣,略带青椒刺痛感,与重庆火锅不同。用来拌遵义椒、花溪椒、大方皱皮椒,兼顾辣度和风味,制作巴赞椒作为火锅底料。随着配菜的加入,毛肚、辣子鸡、烂辣鱼等火锅品类也随之演变。
贵州是一个移民大省,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融入当地食材和饮食习俗后,贵州火锅的种类变得更加精彩——乌江鱼、花江狗肉、花溪鹅、青椒鸡、杨郎鸡、辣子鸡、老猪蹄、鸡丝豆花、带渣饺子、油渣、一锅香、牛羊肉杂、牛筋等
在遵义的夏紫镇,农民们正在采摘和制作新鲜的辣椒。图/视觉中国
这些食材来到这片酸辣之地,必然加入“酸辣大军”。虽然有时候汤底只有清水,但也逃不出一沓酸辣,也可能是蘸水破耳朵;对于贵州人来说,这一沓蘸水包含了火锅的灵魂。
三
贵州人吃火锅时会蘸水。万一食客不耐烦或饿了,菜还没做好。蘸水和拌饭,然后分两碗吃。
糊辣椒面,其中一个灵魂蘸水。图/视觉中国
无论是涮菜还是水煮菜,蘸水的风味主要由汤汁决定——先打下一点辣椒作为“主旋律”,再配上葱花、姜末、酱油、盐等。精髓在于舀起一大勺汤在锅里翻滚,倒入碗中融化底料,把吃的任何汤都放在锅里。
将一勺羊肉汤倒入一个满是调料的碗中。摄影/学习图像
最有名的酸汤鱼火锅,是用煮好的青椒蘸水,用酸汤煮,将胡椒粉碾成丝绒,放入辣椒面。最后用豆腐乳增加其粘性,丰富酸汤蘸水的味道。入口前必须放几片当地的“鱼香菜”。凉拌鱼香菜遇到野辣、咬酸,口中仿佛有一场“冰火大战”,充分冲击味觉。
青翠的鱼香菜遇上热腾腾的贵州火锅,宛如夏日的一抹凉意。摄影/学习图像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花江狗肉蘸水:将切碎的“狗肉香叶”拌入辣椒面、青椒面、姜米、蒜米中,将菜籽油、猪油、狗油混合制成的香油加热后快速浇在辣椒上。端上桌时,满屋都是香味,让人流口水。
还有素有“贵州第一蘸”之称的素椒蘸水,搭配名菜“金钩挂玉牌”——黄豆芽清汤煮,形似金钩,白豆腐切成玉牌。原汤倒入无油无肉的素辣椒蘸水,豆芽和豆腐可以分别展现各自的味道,但融合后也有不同的香味。可谓三味合一。
贵州人味蕾的初恋——折耳。摄影/学习图像
贵州人一叠耳朵就有初恋般的执念。与以辣椒为主的调料混合,凉了就上桌;把痱子面撒在剁碎的弯耳上,倒一勺汤,就会变成灵魂蘸水的弯耳。尤其是在小吃方面,豆腐果、土豆饼、丝娃娃、穗薯、豆腐饺子...都离不开这种独特的成分,这与辣椒密不可分,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版的“贵州味”。
折耳豆腐蘸水。图/图虫创意
贵州人对溺水的热爱,可以用姜文描写醋和饺子关系的一句话来概括——“我就是来吃这火锅为了这一盘溺水!”
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地道风景”
文|吴、叶
图|林曦,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