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 唐朝真是亡于“唐末农民起义”吗 不留情面的天时 让大唐无法翻盘

栏目:财经 2021-11-27 11:13:08
分享到: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时代,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人民安居乐业,世人惊叹于其开放包容,不愧为“盛唐”。杜甫曾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忆开元鼎盛,孝义尚有千家万户。大米又肥又白,公私仓都很充足。”它细致地描绘了开元时期农耕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繁荣的丰富景象。

唐朝鼎盛时期,疆域面积高达1600万平方公里,西北至咸海,与今伊朗接壤,称为陇右路;北临贝加尔湖,是今天俄罗斯的赤塔地区,叫关内路;南方包括今天的整个越南,叫岭南路;东北到今天俄罗斯的诸葛觉尔山脉,叫河北路。盛唐时期,唐朝对西域乃至中亚都有很强的控制力。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疆域才开始向内地收缩。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平定100多年后,如此强大的帝国为何迅速灭亡?这是怎么回事?

▲唐平“安史之乱”形势图 ▲唐平“安史之乱”情况图

01

在很多人眼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唐朝的灭亡则归咎于持续了25年的“晚唐农民起义”。从宣宗大中十三年浙东丘福起义到傩中宗四年黄巢起义失败,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唐朝灭亡最直接的原因之一。黄巢领导起义后,规模迅速达到百万。他们攻克了都城长安,沿途摧毁了许多地方,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然而,唐朝灭亡的背后有着一些极其复杂的原因,如内部矛盾、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等。但在众多原因中,有一个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自然气候。说大一点,就是经济因素。

▲黄巢入城场景绘画 ▲黄巢进入城市场景绘画

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粮食的生产是一个国家财富的基础,粮食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在古代,充足的食物和劳动力是压垮邻国的关键因素。郑燮在《范县署送弟莫第四书》中深刻指出:“天下若无农夫,则天下饿死。”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农业在封建国家的地位和影响。

在封建社会,因为没有现代发达的科技生产力量,就靠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自然气候的奖励。中国很多地区的土地本来就贫瘠,只有精耕细作,气候适宜,才能收获。其实这种高度依赖自然气候的农耕经济,非常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果气候好,天气好,今年的农业生产就会大丰收,农民的生活就会有保障,国家就会保持稳定。如果气候不好,粮食产量会大大减少,粮食收成会很差甚至损失,国家也没有足够的对策,农民生活困难,自然会影响国家的经济。

▲古代农民耕种场景复原 ▲恢复古代农民的农耕场景

平时遇到持续半年的干旱也没什么坏处。国家和人民基本上可以通过往年的储粮来度过难关。然而,如果农作物在多年干旱后无法收获,灾区人民将完全无法开锅。上层贵族有钱有势,自然吃不饱饭,也无法感同身受下层百姓的疾苦。到时候,生活的不平等会让饥民看起来像一堆干柴。只要火星爆发,它们就会升起。

02

为了说明气候对封建王朝的重要影响,子元以明朝为例。“造王”李自成入侵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明朝之所以会灭亡,除了晋朝后期的崛起和崇祯皇帝反复的昏招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续的恶劣天气。由于小冰期极其严重,万历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因极度干旱而龟裂的土地 ▲土地因极度干旱而开裂

仅从天启年开始,灾害数量就令人震惊——天启四年,扬州、滦州、松江等地发生地震,抚宁府官兵因未及时发工资而哗变。广州因米价上涨发生内乱,同月黄河破徐州;天启五年,延安暴雪持续三月,济南飞蝗遮天,秋粮尽。“这是一年中的一次大饥荒,导致人们互相吃东西”;天启六年,发生了“王巩工厂大爆炸”,随后山西灵丘、浑源洲发生了地震。灵丘是一月份连续地震。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风灾洪涝严重,陕西爆发大规模难民起义。天启七年,陕北大旱,随后干旱地区逐渐向全国各地蔓延。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剧照

不仅天启皇帝在任时每年都不发愁,崇祯皇帝面临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河南大旱;崇祯五年,山西大旱;崇祯十年,河北、山东大旱...就这样,旱区逐年东进南下,老旱区持续干旱,每年都有新旱区出现——四级以上干旱,兰州持续4年,江南地区苏松江持续6年,漳州、太原持续7年,洛阳、郑州持续8年,安持续9年,最严重的延安、榆林持续13年

崇祯皇帝为了缓解灾难,曾经做过六次告白,但都于事无补。崇祯年间,明朝几乎所有的省、府都经历了大旱,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六年,从次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旱情开始好转。然而留给崇祯皇帝的时间显然不多了。就这样,明朝的挽歌逐渐响起。

▲明思宗自缢殉国处 ▲明思宗死于国

03

巧合的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的分析,晚唐的气候也非常恶劣。由德国波茨坦和柏林宫殿和公园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气候动力学和沉积主任Haug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雷州半岛湖光岩湖的钻孔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他们发现在公元700年到公元900年之间,这里的冬季季风非常强,夏季季风非常弱。这意味着雨热同期夏季降水要少,只留下热量,会导致严重干旱。公元700年至公元900年,是唐朝的统治时期,这表明唐朝的农耕经济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持续干旱的自然灾害。

▲旱灾饥民塑像 ▲干旱与饥饿雕像

虽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但一个拥有更多储蓄和储备的国家显然无法长期应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此外,当时也没有科学的手段来缓解客观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只能是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从海外和周边国家购买粮食与《天方夜谭》并无二致,这意味着大唐王朝除了农民耕种和生产粮食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来填补粮食的短缺。粮食收支的巨大不平衡摧毁了大唐的经济基础,社会自然会动荡不安。

▲唐代帝王剧照 ▲唐朝皇帝剧照

其实,如果从自然因素来分析和理解,很多朝代和国家的灭亡都与它们息息相关。比如曾经繁华富庶的古楼兰国,水草牛羊丰美,来往的商人络绎不绝。然而,由于气候的剧烈变化,它很快被淹没在黄沙下。Haug的研究团队还发现,唐朝时期,同样的气候变化也发生在中美洲,影响了玛雅文明的发展,著名的玛雅文明消亡了。

结论

因此,唐朝的灭亡不仅受到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而且往往因为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不能理解下层阶级的困苦,甚至忽视了自然现象的影响和农民群众的力量,没有真正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导致封建王朝被推翻。当然,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长时间的极端气候,即使我们意识到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任何一个严重依赖农耕经济的朝代,总是脆弱不堪,经不起自然的冲击,这是时代的局限。

参考文献:

回忆过去

《范县署送弟莫第四书》

气候变化与中国民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