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 临死一声笑

栏目:财经 2021-11-24 03:04:57
分享到:

小银

东汉末年,皇帝换的比灯笼还快。有的在他登基不到一年就被废除了,有的还没看清楚世界就去世了,有的长大成人了。对于朝政来说,要么“你问太后”要么“你问宦官”,不然就吓出一身冷汗。最可悲的是,东汉末代皇帝韩先帝生活在被控制的阴影下。董卓把他挟持到长安,董卓死了。曹操是“天子令诸侯”,曹操不在了。曹丕直接请他练禅,并由皇帝改为“杨珊公”。

然而,这样一个软帝却促成了一个前后空的精彩时代:群雄并起,如璀璨的星辰与汉末,魏蜀吴的三条腿气势磅礴,连战斗都激烈而凶险。还有曹实的三个父子,还有一群性格很高的年轻人。他们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张扬的性格特征,养育了一个时代的脊梁,被后人称为建安体

这群年轻人就是人们所说的“建安七子”。

孔融:我对青很着迷

建安是汉献帝的称号。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没错,就是小时候让梨吃的孔融。

但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人们对孔融的了解都是从让梨开始,最后让梨结束。现在想起来,孔融好像从来没有在书本里长大过,他还是那个可爱的发髻,大黄梨的乖巧男孩。

读过《世说新语》的人可能也知道一个关于孔融的小故事。大致的想法是,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去拜访李媛莉。当时的来访者大多是才子、名人和内外亲戚。孔融对门吏说:“我是你大人李付俊的亲戚。看门人很大声地听着孩子说话,让他进来了。

坐下后,李媛莉好奇地问:“敢问我和儿子是什么关系?”孔融说:在古代,我的祖先仲尼拜你的祖先柏杨为师。按此推算,你我是世交。孔融的话惊呆了所有人,然后他赞不绝口。

这时,陈太忠的医生陈伟到了。看到孔融掀座位被表扬,陈伟看着乳臭未干的自己,不屑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能就不出众了。孔融立即回应:“大人,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句话让陈威感到羞愧。

小孔融聪明、机智、冷静、有礼貌,少年时代后就像一条鱼。当他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他已经是一个充满诗意和书籍,狂野不羁的年轻人了。

此时此刻,孔融再也不需要牵着父亲的手到处拜访名人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名人,他凭借诗歌在学院派中声名鹊起,追随者众多,可以称得上是著名的儒家。

只是孔融长大后有点意外,好像一粒娇嫩的兰花种子长成了一株无心的蓖麻。

孔融13岁时,父亲孔周去世。孔融伤心极了,需要人扶他站起来,国家就称赞他孝顺。但长大后,孔融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样的恩情?孩子只是父亲激情的产物。什么是母子之间的母爱?就像把东西放在瓦罐里一会儿,倒出来之后就无所谓了。

平心而论,即使在今天,这种话听起来也有点令人震惊,更不用说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汉朝了。

名人的疯狂自古就有。疯狂进取,固执自制,这就是文武之道。但是,孔融并不温和。他的傲慢、任性、过分放大的个性,不是说几句话、标榜自己特立独行那么简单,最终会让自己送命。

汉献帝时期,孔融升任太医。此时丞相曹操为帝,成为东汉的实际掌舵人。曹操生性狡诈多疑,世人皆惧之。只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出言嘲讽矛盾。

建安九年,曹操打败袁绍,攻下邺城。他发现袁绍的妻子甄氏长得很好看,就决定自己留着。但是他的儿子曹丕也看中了甄氏,于是他请求曹操将甄氏赐给自己。曹操只好假扮成父亲,点头同意。这个甄氏就是曹植写进洛神赋的女神罗真。可想而知,这个同时被曹实和他儿子记住的女人是如此的美丽。

孔融知道后,上书曹操,说:“武王要用妲己献给周公。”。曹操当时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回来问孔融:后来妲己给周公了吗?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件事?孔融淡淡的笑着说:从你们父子现在的所作所为来看,肯定是这样的!曹操意识到孔融在挖苦自己,半天说不出话来。

还有类似的事情。

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北上讨伐一个叫乌桓的少数民族部落。孔融讥笑曹操说:“将军劳师远征如此弱小的部落。过去,他很谨慎,没有向木头进贡。丁玲偷了苏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讨伐!”

这种公然嘲笑领导的行为对曹操来说确实很难。曹操表面上什么也没说,但他的心已经藏起来了。

后来曹操颁布全国禁酒令。孔融再次站起来反对。

东汉末年,朝纲极坏,儒生不满现状。他们通过评价人物来推荐人才和批判时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孔融作为著名的儒家,继承了这种清谈的风格。他曾写过一首诗,声称:“坐客常饱,敬中国酒不空”,表现了他与儒生们清议的盛况。名人和酒,就像英雄和刀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乱世,喝酒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借口也是一种出口。因此,孔融听到禁书,立刻跑去和曹操争辩。曹操说:饮酒误国,干实事兴国。夏商朝因饮酒而死。孔融说:你错了!夏商朝是因为女人而死的,所以你不妨禁婚。

曹操无言以对,万人杀心奔过。

后来,曹操确实找到了自己的下属,为了孔融和罗志。毕竟生死大,何况像孔融这样的名人,舆论应该在大刀之前打身体。

此刻,孔融的疯狂显示出致命的危机。他曾经和他的朋友,另一个狂热分子,米衡相遇。米衡对孔融说:仲尼不会死。孔融对米衡说:颜回复活了。如果是别人,问题是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自称自己的祖先,这是极大的不孝。

更有甚者,孔融还说“三人同行,两个聪明,一个下策;饥饿的年份没有食物,这意味着最好吃底层,就像蒸一只猩猩,煮一只鹦鹉的耳朵。”这就说,天地不仁者,万物为狗;孔融把人当成猩猩和鹦鹉,也很不厚道。

曹操收集了这些言论,暗示部将会起诉孔融,然后散布这些令人震惊的言论。谣言如沸,溅起的唾星足以彻底黑化孔融。曹操自然在56岁的时候杀了孔融。

融化也疯狂生出耳朵,所以没有性格。

读孔融是在看了一部金华武举剧《海瑞罢官》之后。有专业人士说过:武戏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做武术和武打。所谓武侠写作,是指在武侠中,不是卖暴力激烈的打斗,而是卖法式风情和精致优雅。不是一开打就冲进战斗,刀枪厮杀,翻来覆去,而是慢慢酝酿气氛,吸引观众入戏。中国戏曲中所谓的武术,是指中国戏曲的表演充满了大爱大恨、大喜大悲,演员的表演通常是开合、抓背、互投,这些都不亚于武术。

武举戏中,正在瀛田巡行的海瑞,欲将明内阁大臣徐阶之子徐滢和与他勾结的知府王、李平度押赴刑场。忽然,他接到圣旨,气得双手颤抖,摘下黑帽,用力一扔,仰天叹道:“天道...总有不屈的力量在时代的软肋中迸发,这是艰难的,却是极其悲惨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孔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社会主流,儒生逐渐成为主要知识群体,走上历史舞台。孔融是孔子的第20个孙子。孔融作为孔子的后裔,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儒生,生于乱世,乱得不能再乱了。城头频繁换王旗,请唱我。所以,他所恨的,要用大恨去恨,他所捍卫的,要用大爱,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这也让他“修身、齐家、天下太平”的理想主义情怀更加悲壮浪漫。

权臣董卓执掌朝政时,想废掉汉献帝刘辩,另立新帝,以实现不告人的野心。是时任中郎将的孔融,勇敢地站在场上与董卓争论。他主张汉朝正统,主张董卓的阴谋。他不惜得罪董卓,被推荐到黄巾军最猖獗的北海。

有些人要求是因为他们的个性,而有些人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心。

当时北海乡下,百姓烦躁,声音洪亮,大臣们都等着看孔融的笑话。他们不希望孔融召集士人,聚兵讲武艺,发出檄文,著书立说,与各州各县交流,共同谋划。并慢慢集结了四万多名被黄巾蛊惑的男女,建立城市和学校,恢复先人的孔圣人工作,传道授业,展示儒学,推荐贤德的郑玄、彭乔、高远等。,因其政治声音而被称为“孔北海”。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孔融从未放弃点燃理想的机会,尽管他是一支蜡烛。

孔北海有一次骑马,看见有人在坟前哭他死去的父亲,但脸色一点也不憔悴。他认为这个人哭得很假,一定是个不孝的儿子,于是拔剑杀了这个人。儒家重视孝道,孝与忠一脉相承,生而为人。如果没有孝顺作为做人的基本品格,那真的是人间不合格,不配做人。孔融年轻时以孝顺闻名。他杀了这个人,这绝不是一时兴起的鲁莽行为。他竭尽全力守住了摇摇欲坠的汉朝的根基。

孔融担任将军时,当时朝廷想恢复体罚,但孔融出来反对。他引用孔子的话:道以政治之,刑以刑之,民以自由无耻;要有道德,要有礼貌,要有羞耻和体面。刑法不是除恶向善的方式,但会斩断行善之路。他还举了古代身体残缺的人的例子,如颛顼、汴河、孙膑、项伯、司马迁,并尽力劝说皇帝放弃体罚。仍然是儒家以仁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希望统治者善良,人民有价值,就像他希望这个国家有礼貌、有秩序、繁荣一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命令长成了一棵大树,他希望为更多的人遮荫。

袁绍、曹操逐渐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势力后,孔融知道他们终究要篡汉,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成祖劝孔融收袁绍或曹操,孔融一怒之下杀了左成祖。即使后来曹操当皇帝,孔融在屋檐下,他仍然处处反对曹操,从不微微低下高贵的头颅。

不过,孔融还是有才华的,还是爱国的。他不断向朝廷推荐人才,推荐配得上大任的栋梁之才,让他能与他一起为这个乱世效力。他给曹操写了《推荐米衡表》,里面推荐了他的好朋友米衡。文章真挚,文字飞扬,倾诉之心溢于言表。曹操虽恨孔融,但欲成天下大事,急欲广纳四方人才。他在痛苦和困苦中唱着关于酒的歌,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槽和喂养,世界回到心中。”这是向全世界名人伸出的橄榄枝。曹操看了孔融的《荐米衡表》后,急忙派人聚集在米衡周围。可惜米衡和孔融一样,都是不知如何是好的高手。曹操没有落入他的眼中,他真的值得忘记他和孔融的友谊。米衡二十六岁被杀。和孔融一样,他死于权力的言语冲突。

古代文人大多“学文习武,卖到帝王家”,由此诞生了谄媚的文人。这是文人的一种内伤,会使他们的脊梁长期弯曲变形,降低他们的学识和品格。孔融不愿意这样做。在文人柔弱的外表下,是文人的责任和良知。他在人格与人性、财富与贫穷、责任与能力、和谐与矛盾之间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他的无知、任性和傲慢,以及他对权贵官员的嘲弄和嘲笑,是武戏表演中的武功,以攻为守,还是他写的另一篇天地间的自荐?

几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在历史的尘埃中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但是黄色的专辑里还是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双方自至夏入春起交战。只剩下几百兵,流矢如雨,城内已是肉搏战。孔融还带着几句话看书,有说有笑。真正的名人,自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像树木的线条,被刻在生活的细节里,可以不加掩饰地安装。

孔融被曹操抓的时候,儿子九岁八岁,两个孩子还在玩游戏,一点都不害怕。孔融对前来捉拿他的使者说:“希望只罚我一人。这两个孩子能救他们的命吗?”这时,儿子平静地走上前去说:“我爸爸有没有在翻倒的燕窝下见过一个完整的鸡蛋?”很快,这两个孩子被逮捕,并和他们的父亲一起被处死。在血脉的传承中,虽然身体和外貌的生动再现令人惊叹,但精神和气节的流动更令人感动。

孔融被曹操处死时,笑而不惧。

就是这种垂死的笑——表现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性格。这笑声变成了魏晋名士的清音,变成了广陵散的永恒回响,变成了无数次回望历史时跨越建安的奇峰突起。但是,在枭雄三国,要想了解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在众多英雄中的性格,还真需要一双独特的眼睛。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晋名士》、《推荐米衡表》、《海瑞罢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