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史汇编》第三卷书影
目录
开场白
图像为历史叙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腾格尔
车间传真
历史再现的可能——从《长安最长的一天》说起
马伯庸、李开元等等
专题研究
图像历史视野中的通州八里桥之战
刘洪亮
晚清图像与中国图像认知
徐峰
照片中的晚清——论照片在晚清历史书写中的运用
杨
图像史视角下傣族琵琶鬼认知变迁研究——以电影《摩亚傣族》和《孔雀公主》为例
刘金泉、曾蓓
中国口述历史影像作品创作的变迁
林晖
从大众传播到拟态人际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历史剧的挑战与突破路径
腾格尔
从业者说
修订记录,要求用影像记录时代——大型纪录片《中国地方志》策划札记
于洪
诊断
电视历史剧对当代青年历史认知的影响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探索
黄山、于、、张贻琦、李一宁
数据排列
中国图像史研究论文汇编
卢·文婷
学术年表
2019年中国公共史发展纪事
韩晶晶
编后记
蒋猛
补后记
在去年编辑第二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影像史”不仅是公共史领域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历史未来值得关注的话题,于是决定将“影像史专刊”分为ⅰ期和ⅱ期。由此产生了去年的《影像史一专刊》和今年的《影像史二专刊》。
本集共分6个栏目,发表了11篇文章。“研讨会传真”栏目于2019年10月15日发布了“公共历史研讨会”录音的编辑版。根据马伯庸老师《长安最长的一天》改编的电视剧,在2019年引起了观众的热潮,被认为是2019年质量最好的电视剧之一。对我们来说,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的“历史可能性小说”概念和他对再现历史的反思。在杨念群老师的建议下,我们组织了第三期“公共历史工作坊”。研讨会邀请了马伯庸、李开元、陈阳、肖铁、鲁、、邱静佳、滕乐等老师,围绕“历史再现的可能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有趣的讨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老师都提供了自己对历史再现的思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历史学家很少关注历史再现和历史写作技巧的界限。这样的讨论,虽然没有重大的共识,但至少说明了历史圈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再现历史,讲述历史故事。讨论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其中有许多亮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专题研究》栏目发表论文6篇。影像史视野中的刘洪亮老师的论文《通州八里桥之战》,以史料为基础,借助影像,对八里桥之战中英法联军与清军的军械和战术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感性分析。八里桥战役是一场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战役。清军和英法联军的伤亡比例简直不可思议。本文借助大量的图表,将原本不易理解的战斗场景生动而富有感情地呈现出来,既能帮助读者走进悲惨的历史场景,又能帮助读者了解清军惨败背后的原因,更深刻地理解“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文字已经发表,但作者对很多图表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和匹配,文章重新获得了不同的价值。经过讨论,编辑部认为这不违反学术规范,决定发表这篇文章。本文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表明军事史研究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图像数据的领域。
近年来,在数据库和图像的帮助下,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徐枫的《晚清图像与中国图像认知》是一篇关于历史认知的论文。分析了晚清时期外国人拍摄的照片,指出这些照片实际上是西方人对晚清时期中国人意识的产物,反过来又激发了中国人自我意识的更新和反思。本文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审视现代中国意识的生成过程及其得失。
自从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晚清时期中西方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被用于晚清历史的研究和写作,或者作为材料,或者作为插图来帮助理解。查阅相关书籍后发现,大部分照片的使用是不规范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从推动历史研究和写作规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因为邱剑的同学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建议她把它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遗憾的是,由于疫情原因,信息获取困难,部分证明不典型、不丰富。文章虽然深度不够,但基本问题已经注意到了,具有一定的价值。邱剑已经加入了这项工作,所以他不再需要考虑学术出版,所以他修改并出版了它。这篇文章的价值是邱剑努力工作的结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指导水平不够。请原谅我的读者朋友们。本文还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即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对影像资料的重视不够。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中国近代史图像数据库,对图像数据的来源和信息进行规范和标注,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
刘金泉和曾蓓的论文借助两部与傣族琵琶鬼有关的电影,分析了1949年前后傣族琵琶鬼的认知变化,揭示了影像对人们观念变化的影响。文章还对非纪录片能否作为“影像史”的史料提出了一些思考。林晖老师的论文梳理了中国口述历史影像作品的创作历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林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她一直在口述历史实践的第一线,她的观察和思考颇有价值。
滕乐老师的论文是一篇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剧现状和出路的文章。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一直是历史剧产量很高的国家。但近年来,历史剧的制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即21世纪初非常受欢迎的历史剧,逐渐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而所谓的历史传奇剧却走红了。在滕看来,这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历史剧制作的核心因素已经从渠道和内容转向满足观众身份认同的需求。
《从业者声明》栏目刊发了央视执行台长于洪先生的央视《中国影像方志》节目策划手记。《中国影像方志》是中央电视台近年来策划的大型历史文化节目,计划为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制作一部影像方志。这一国家文化影像工程是地方志从通俗读物向通俗文化形式转化的创新,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公共史学实践的新形式。经过不懈的探索,于洪等人逐渐总结出一套创作思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文是对节目创作的回顾和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们增加对节目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电视工作者在历史与影像结合时的思考。
历史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历史公共文化产品之一。然而,历史剧究竟对人们的历史认知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很难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指导黄珊、余吉荣、崔彤、张一奇、李一宁五位同学进行了调查,认真研究电视历史剧对当代青年历史认知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分析,学生发现9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历史认知受到电视历史剧的影响。研究发现,历史剧的影响力与观众的文化程度成反比。由于研究样本的选择和抽样条件有限,调查分析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然而,这一调查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电视剧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我们在“调查与分析”一栏公布这份调查报告。国内很多历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都会参加“大创造”“挑战杯”等活动。如果有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欢迎您提交给我们。
《资料整理》栏目继续刊登娄关于图像史研究的文章整理。这种资料整理费时,阅读感差,但要想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些人必须做傻事。整理了《第二集》和《第二集》的资料后,虽然肯定有遗漏,但也为影像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数据积累。整理数据后,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关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相当突出。《学术纪事》栏目刊发了韩晶晶主编的《2019年公共史学发展纪事》。由于篇幅限制等因素,本编年史的编纂较为简略。两个学生都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工作的,他们的贡献是他们的,而我的问题和责任是我的。
对人类来说,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样的一年,期刊还能正常出版,离不开作者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我想表达我真诚的感谢!
此外,经编辑部讨论,合集第四集主题暂定为“历史非虚构写作”,诚邀老师朋友们热情奉献自己的伟大作品。提交的电子邮件地址是chinapublichistory@126.com。出版手稿不收费。
再次,我们办这个刊物,是希望效仿顾颉刚先生的《龚宇》和陶希圣先生的《食货》,打造一个以公共历史为主题的传播平台,无论文章形式还是作者身份,只看文章的质量和价值。
蒋猛
202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