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 农业产融结合及订单农业

栏目:财经 2021-10-10 12:09:27
分享到: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通过股权整合、业务合作等方式进行的结合与互动。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产融结合本质上是一种业务多元化战略。

从农业产业来看,农业现代化和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支持,也需要金融思维和工具来推动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升级。

根据产融关系的不同,产融结合有两种模式。一个是美国摩根财团,从金融资本开始,然后控制工业资本,两者共同成长。国内农业领域的典型案例是中信农业。一类是以通用汽车集团为例,从产业资本起步,向金融产业多元化发展。通用电气资本公司是全球公认的产融结合的成功案例。典型案例是海外ABCD四大粮商和国内新希望集团。

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产融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市场化、银行化和政府化。

以美国为例,由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类或合并管理政策不断重复,产融结合的资金来源一直是通过市场化融资实现的。其中,嘉吉的产融结合模式堪称经典:150多年来,作为一家从未上市的私有化公司,嘉吉在并购、投资、贸易的不断扩张中实现了资金自给,逐步形成了大型的外部期权期货、固定收益、农业金融等,嘉吉旗下拥有风险管理公司、结构性金融产品公司、黑河资产管理公司、全球能源贸易公司和嘉吉银行等金融分支机构。依托这些金融机构,嘉吉为农业、食品、金融和能源行业的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和金融解决方案。此外,邦基还拥有大规模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和订单农业。邦奇在南美拥有大型自营农场,通过农资配送、订单养殖、农业服务、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粮食来源。其综合农业服务部门是战略核心资源。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等拉美国家政府收紧农业信贷,农民投资受到严重限制。邦吉开始为巴西等国的大豆种植户和其他农户提供融资,并与农户建立了互利合作模式,确保公司农产品供应。

根据产融结合的不同目的,可以分为四类:

从海外和国内经验来看,GE以产业为核心、金融赋能、强化人才和管理为保障、重视风险管理的产融结合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农业行业和农业企业,也有ABCD四粮商和丸红贸易公司的标杆案例可供参考。

中国正处于农业升级转型时期,生产碎片化,组织形式落后,市场化不足。此时,逐利性金融资本的进入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盈利能力。因此,产融结合可以视为农业转型的新引擎,其中泛食品、订单农业的供应链金融是推动产融结合的最强动能。

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是指“农产品生产者与下游农业企业或服务提供者签订供销协议,按照协议组织、管理和执行生产,购买者按照约定的定价和支付方式进行支付”。订单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销组织形式。

订单农业的雏形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为例,圈地运动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经营开始商业化,家庭农场转变为“投资、生产、销售”的资本主义农场。20世纪后,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产品期货的出现和成熟,农产品的标准化和供需的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订单农业在欧洲开始流行。同时,随着殖民独立浪潮的开启,殖民地庄园走向衰落。为了解决南美、非洲和亚洲许多前殖民地的农业生产问题,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商开始推广订单农业和预付制,组织广大中小农户稳定生产。随后,订单农业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称赞,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以及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更深入地了解订单农业的价值和意义,请参考《善用农业投资:为小农户提供机会的商业模式调查》一书。

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依托我国相对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了完整的订单农业体系:形式多样、协议规范、监管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农业企业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筹集资金,有义务和动力将资金用于支持订单农业体系中的生产主体。

以美国为例,1969年参与订单农业的农场比例只有5%,现在这个比例稳定在10%左右。但是,订单农业产值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却有了很大的提高,从1969年的11%上升到2005年的41%,然后略有下降,但基本稳定在40%左右,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会深刻影响订单农业的渗透率。订单农业在进入壁垒高、特殊资产投资需求大、交易成本高的行业中占比相对较高。例如,2013年,美国订单农业中,牲畜农产品约占63%,农作物农产品仅占35%左右,而水果和蔬菜在农作物中所占比例更高。第二,大中型养殖场的份额相对较高。2013年,销售额低于1万美元的美国农场中,只有0.3%参与了订单农业。通过分析原因,美国大中型农场更倾向于加大投资和规模以获得规模效应,同时通过风险管理和订单养殖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

订单农业在我国出现较晚,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且,在农作物农产品领域,一般称之为订单农业,但在畜牧农产品领域,则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呈现。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升级,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衍生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异常。

特别是,与美国资本化的大型农场经济不同,中国的农业生产、供销模式具有中国特色,农民的碎片化生产占比最大。因此,“订单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升级的法宝,既能帮助中小农业生产主体解决技术问题、风险问题和利润问题三大难题,又能使其摆脱不擅长的生产决策。

目前,我国订单农业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配套金融环境亟待改善。因此,尽管承包农业面积超过5亿亩,“公司+农户”成为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但合同履约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分析其原因,国内外订单农业的违约主要是由经济人的自利行为造成的。在产业链利润不变的前提下,订单农业的买卖双方利益相反,上下游形成零和博弈。如果违约收益大于违约成本,履约率自然很低。因此,成功的订单农业模式需要不断探索。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个运行良好的订单农业系统一般具有一些特点:

——加强政府、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合作社、产业链相关公司多方合作,做好订单农业农民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通产供销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合同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第一,双方利益要相对平衡。二是加强订单合同的约束力,降低违约率。

-基于内部资源库存和外部供需平衡确定订单规模,利用期货等工具进行价值发现和销售管理。

-引入农业保险等风险管理工具。

——努力延伸价值链和产业链。

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嘉吉为中国吉林省松原市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建立的订单农业体系,以及其生产和融资体系的合作互助,以及文股份和立华股份“公司+农户”的模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