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春秋末期,老子看到周王室的衰败感到失望,或者是因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策马西行,经过函谷关时,遇到了关灵隐,留下了古代经典《道德经》,也就是“说五千多字的道德,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结局”。
因为老子乘牛西去的路上把《道德经》留下了,要想搞清楚老子是谁骑牛西去的,首先要搞清楚《道德经》的作者是谁。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老子的《道德经》理论越来越可疑。原因是《道德经》中的很多内容与老子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其中致命的一点就是“三十条辐条共用一个轮毂,没人的时候就有车用”。所谓“三十辐组成一毂”,即“三十辐组成一轮”,是车轮技术的创新。据学者郭保军考证,春秋时期没有这种车,最早出现在战国中后期。战国中后期的车轮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书籍中,显然违背了基本逻辑。
因此,不仅老子在春秋时期骑牛西进,而且老子在春秋时期写《道德经》,都受到了质疑。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兴起,老子骑牛西游和《道德经》原作者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道德经》真正的作者确实是老子,但老子骑牛西游不是春秋老子。
01:司马迁笔下的三个老子
秦汉时期,距离春秋时代的老子只有400年,但当时人们对《道德经》和老子的身份了解不多,所以司马迁在著作中使用了“或曰”,并在《老子传》中连续记载了三个老子。
第一个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姓李,一个名字一个字,相当于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孔子拜访了这位老子。李耳时期,周王室在爆发,最后失败,带着周王室的书籍去了楚国。老子和王子超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要骑牛西进,先秦史书上没有记载。
第二个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楚国人。司马迁关于他的记载只有几个字,那就是“或曰:老子莱子也是楚国人,写了十五本书,说可以用道家,可以同时与孔子说话”。司马迁认为老子也是楚国人,现在学术界争议颇大。老莱子是楚国人,楚国人一直拒绝接受周朝。那么周朝的衰落和老莱子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靠牛往西走呢?真是莫名其妙。
第三位是战国时期的老子——周太师,他的职务是周朝太师,他的姓氏或名字是刘。秦献公十一年,太史遇见秦献公。司马迁记载“我是老子还是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太史公极有可能是骑牛西进的老子,但却违背了春秋时期写《道德经》的老子的传统认知。
一言以蔽之,三人中哪一个是《老子骑牛西游》和《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司马迁最后说:“天下人皆知其然。”。
02:帛书版《道德经》出土于汉初
到目前为止,《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本、汉代帛书版本和战国楚简版本。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道德经》。分为甲、乙两册,第一册5344字,第二册5342字,传世本5162字。
与帛书版本相比,传世版本在帛书版本的基础上被篡改和删除。比如“知者言,言者知”改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光宗耀祖之道”改为“光宗耀祖之道”,“五色使人看得清”改为“五色使人瞎”,以及“水善”
但传世版本与绢本大致相同,有“三十辐一毂”的说法,所以传世版本可以视为绢本的一般继承。除了战国特色的“三十辐一毂”之外,帛书版本还多次提到“取天下”,甚至“取天下为所欲为”,还有“弃智自圣”、“弃仁自义”、“淡泊天地,以万物为犬,以仁者为圣,以民为犬”等表述,体现了战国时期统一六国的趋势。相反,春秋后期还处于崇圣崇智的阶段,渴望诸侯学圣灭战,战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及战国时期,更不用说当时的周王室还受到尊重,诸侯也没有“夺天下”的倾向,所以说这样极端的话是不可能的。
总之,从马王堆汉墓帛书版《道德经》来看,与传世版本一样,具有强烈的反战、反圣等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战国特色。
从字数来看,帛书版本正好符合司马迁“字之寓意在五千字以上”的记载;从思想上看,帛书版本契合了战国时期士人强烈的反战思想。因此,结合司马迁对周太师的记载,出土了帛书《道德经》,基本表明周太师骑牛西进,与殷相遇,留下了5000字的帛书《道德经》。然而,马王堆汉墓发现20年后,湖北荆门市又发现了郭店战国楚墓,其中出土了《道德经》的简版,这让笔者对《道德经》的质疑再次蠢蠢欲动。
03:战国楚简《道德经》出土
20世纪90年代,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共有楚语1.3万余种,其中包括《道德经》在内的各种古籍,共计2000余字,约占帛书版本的40%。
从时间上看,郭店一号墓的特点是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50-290年,周太师遇见秦献公之后。因此,不能以《道德经》简本的出现时间来判断《道德经》在周太师之前是否存在。
然而,楚简《道德经》的内容却透露出写作时代是春秋时期。也就是说,文献记载的春秋时期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可信的。战国以后,周太师改之,烙上时代印记,扩充至五千余字。对比以下两个版本中的一些说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德经》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楚简版:“故兵非君子之器。”丝版:“兵之不祥器也,物之邪也。”从"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击力量明显增强。
楚简版:“我不想比天下有兵。”丝版:“我不想比天下有兵。老师走到哪里,荆棘就产生了。”传世版本说:“我不想用兵强于天下。老师走到哪里,荆棘就会诞生。参军后,会有激烈的一年。”越往后,越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憎恨,并希望国王能有德,而不是用强兵来指导世界。
楚简版:“绝智弃辩,绝诈弃伪。”没有反圣,没有否定义礼,但“诡辩”盛行于春秋晚期,楚简作者深恶痛绝。丝版:“弃智弃仁。”把世界大战归咎于打着仁义旗号的圣人的混乱,所以讨厌圣人,表达得更加极端。
楚简版:“天地似奇处?虚而不屈,动而不出。”帛书版:“天地无情,万物皆卑犬,圣人无情,人皆卑犬。天地之间,就像是一条纵横交错的。虚而不屈,动而不出。”楚竹书的版本意味着天地就像一件乐器。不吹,一吹就动。移动它的人是王子们。丝绸版直接加了一句“圣人无情”。
楚简本:“以义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天下。”“取天下”的唯一表达就是周王室。丝绸版的作者多次说过夺取世界,比如“如果你想夺取世界,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任何东西。而物也,而不足以取天下”等。,夺取天下的主宰者肯定不是周王室。
此外,楚简本中并没有“一毂三十辐”这种说法。
很显然,楚辞《道德经》的短本写于春秋晚期,显示了战争对当时人民的危害。帛书版《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引起了文人的强烈反映,于是写下了许多反战、反圣等极端言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楚简《道德经》的作者是李耳或老子。因为孔子拜访李耳,敬重李耳,所以《道德经》原文只有两千多字,作者应该是李耳。帛书《道德经》的作者是周太师。当他骑着牛去西部看秦献公时,他在汉沽关留下了一部重写的5000字的《道德经》。
至于春秋时期老子的下落,孔子问老子的记载或许可以解开这个谜团。
公元前516年,王子超造反,带着大量典籍跑到楚国。作为图书管理员,老子被辞退,回到家乡生活。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来到老子的家乡,请他进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严厉地对孔子说:“子言之事,其骨皆老,只闻其言。当一个绅士得到它时,他会开车,但当他得不到它时,他会累。”看起来像是教育年轻一代。经过大量考证,现代学者胡适推测:“老子最多比孔子大二十岁。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比西历早570年。”
如果这个观点正确,70岁的老子有没有可能骑牛西进?老子是人,不是神。两千多年来,道路崎岖,恶兽出没。一个老人骑着牛走上千里,太令人震惊了。所以,老子最有可能不是骑牛西进,而是在家乡终老。
当然,关于孔子是否问老子礼的存在和老子的生卒年月,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不过,就《骑牛西去》留下5000字道德的传说而言,确实更符合周太师的经历。
参考文献:《道德经》、《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