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是早期戏剧改革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他和杨素兰废除了旧戏班的“包银”制度,在《第三次庆祝会》中建立了分班制度,打破了男主角不和小陈杰演配角的刻板印象。
1925年,三庆会师生在成都合影三庆后第二年,在康的倡导下,以弟子为主要对象,设立升平堂,致力于培养川剧传人。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细致的培训,宣传戏曲改良的意义,传授演唱技巧,培养了一批在戏剧界享有盛名的优秀人才。周慕莲、唐、傅、、何、、李之昀、崇山都是康最喜欢的学生。1924年,在第三次庆功会上成立颜静社,研究川剧艺术,开展经常性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教育活动,开创了集体艺术讨论的新潮流。康芷林精于钻研、勤学苦练,敢于创新,表演艺术独具一格。武功戏里,他最擅长于“翎子功”“把子功”,中年后认识到自己腿功的不足,又苦练腿上功夫。在最初表演《水漫金山寺》时,他预先将“慧眼”贴在靴子尖上的,通过起脚飞腿,把“慧眼”准确踢上额头,达到“开慧眼”目的,收到了惊人效果。自此,他创作的“开慧眼”称为川剧绝技之一并保留至今。康芷林吸取曹俊臣的“三变化身”技巧,用纸做成三层、五层或更多层脸谱,贴在脸上,演出时利用舞台动作和扇子遮挡,一个动作一张脸,男、女、老、少、美、丑、善、恶应有尽有,生动别致。“三变化身”成为川剧的又一个绝技,后来的川剧变脸及由此发展而来。康吸收了曹俊臣的“三变化身”技能,用纸做了三层、五层甚至更多的脸谱,贴在脸上。演出时,他用舞台动作和粉丝掩盖,每一个动作一张脸,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三变化身”成了川剧的又一绝技,改头换面,由此发展而来。
川剧变脸康芷林嗓音清脆,吐字清楚,行腔委婉,韵味隽永,演戏特别讲究情理,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在《评雪辨踪》剧中饰演吕蒙正一角,着重刻画其冷、窘、酸之态,有“活蒙正”之誉;饰演《八阵图》中的陆逊,困阵时有耍翎、飞冠、甩发等绝技,对后世影响颇深。代表剧目有《九变化身》《情探》《三难新郎》《醉战雍州》《琵琶记》《彩楼记》《刀笔误》《离燕哀》《情天侠》《评雪辨踪》《断桥》《酒楼晒衣》《八阵图》《铁龙山》《夺棍打瓜》《太平仓》《翠屏山》《杀狗惊妻》等。康嗓音清亮,吐字清晰,风格委婉,富有韵味。她演技特别通情达理,善于刻画人物。他在话剧《雪的回顾》中饰演吕蒙正一角,聚焦其冷漠、尴尬、酸楚的状态,有“活得正”的美誉;在《八阵图》中扮演鲁迅,他有打羽毛、飞冠、困时甩头发等绝技,对后世影响很深。代表作有《九变身》《爱情侦探》《三难马夫》《永州醉战》《琵琶记》《采楼记》《刀误》《远离》《多情的夏》《评雪迹》《断桥》《酒楼衣》《八卦图》《铁龙山》《抓棒打瓜》
康芷林与周慕莲合演《断桥》康为人忠厚,谦和恭敬,作风淳朴,令弟子和朋友深恶痛绝。他常说:“君子以道为友,小人以利为友。”他一生演过上百部戏,从来没有演过淫秽或者有损名声的戏。他奖励学习后学习,热心公益,严于律己,半分钟也不肯懈怠。每天打完之后,他都会和别人讨论当天表演的得失。唱戏后爱读书,唱扬琴,懂医法,会绘画,对明清古画有辨别能力。清光绪末年,周小槐考演员时,康以过硬的素质和艺术名列第一,获得银牌。1930年正月开始,受重庆悦合大舞台邀请,六十高龄的康芷林率三庆会在渝开始为期3个月的演出。三庆会剧目多,很少有剧目重演,但他的拿手戏《三变化身》《八阵图》等最叫座,观众经常要求加演,只好将演出时限延长3个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在演出最后一场《八阵图》后,即卧床不起。不久,三庆会演出合同期满,即将返蓉之际,康芷林病逝于重庆。重庆各界设灵举行公祭,各川剧名角举行义演,为其募集后事费用,时人誉其“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康精湛而独特的川剧表演艺术和正直、谦虚、乐于助人的品质受到川剧艺术家和观众的尊敬,被誉为“康圣生”和“Xi生”。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文字/图片: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